赤肋洲[chi lei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47公里,蚊洲岛北侧,西南距高栏岛之蟹钳山1.6公里,东北距圆洲岛430米。北距大陆14.5公里。面积0.007公里。此岛距蚊洲岛很近,两岛间航道中有一块大礁石,较大的渔船不便通过,因航道狭窄,渔民称此岛为赤肋洲。红岩组成,无植被。东西走向,成长方形。岛东、西两端有礁石,附近有明礁,礁石独立明显,对船只航行无影响。
90三牙石岛[san ya shi dao]在香洲西南部47公里,鸡啼门正南,东距小青洲岛1公里,南距高栏岛2.6公里,西北距大陆8.1公里。面积0.01平方公里。该岛是由一个礁盘上的三堆世石组成,两端的堆高,中间堆稍低,形似三颗犬牙。排列成一字列,故名。花岗岩结构,无植被。岛上乱石嶙峋,崎岖险要,难以攀登,三堆巨石相连接,礁盘较大,周围礁石很多。岛东岸距岸水域有明礁和干出礁,岛北距岸水域有干出礁自北向南成“一”字形排列,不易判认。渔船不宜在岛岸附近航行或捕鱼。
草鞋排岛[cao xie paidao]在香洲西部45公里,南水岛东面,西距南水1.65公里。面积0.0103平方公里。因岛形似草鞋,故名。红岩石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长有茂密丛林,南北走向,沿岸多礁石,退潮时礁石露出水面。
圆排岛[yuan paidao]在香洲西南部56公里,与三角山岛相距475米,东北距大陆10.公里。面积0.0039平方公里。该岛形呈圆形、原名乾排,1984年11月珠海市海部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圆排。黄岩石组成,无土层和植被。该岛由一个礁盘上的几块巨石组成,呈梅花形,巨石之间彼此相连。周围礁石较多,船只不能靠近航行。
大白岛[da baidao]在香洲西南部50公里,南水岛东南,大平湾内,西距南水岛350米。面积0.005平方公里。该岛是白色石头组成,无表土,故得此名。该岛是白色石头组成,无表土、无植被。地势西高东低,东西走向,形似鸭蛋,沿岸均为磊石岸。
蚊洲[wen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50公里,高栏岛以东1.2公里,北距大陆14.7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因该岛盛产皱鱼,故称皱洲,当地渔民将“皱”误写成“蚊”字,因而沿用至今。红岩结构,表层为黄沙土,植被为灌木林。此岛略成“凸”字形,南北高而宽,中间低,宽仅100米,高不足10米,有0.005平方公里的丛草滩。以此为界线把全岛划分南北两半部,顶端平坦,四周崎岖陡峭,北半部靠近丛草滩有一块山顶平地,且有水池。沿岸露石甚多,多为磊石岸和石质岸。岛东北有大湾,向东伸出一块石排,小型渔船可以在此避4-5级东北风。此岛距蚊洲仔岛较近,可凭中间的磊石跳过。
蚊洲仔[wen zhouzai]岛。在香洲西南部48公里,蚊洲岛的南12米,西距高栏岛约1.2公里,北距大陆15.5公里。面积0.026平方公里。该岛近蚊洲岛,其面积比蚊洲岛小,故名。红岩石组成,表层为黄沙土,生长灌木。该岛略成圆形,顶部平坦,四周陡峭,沿岸为石质,东北近岸有一处明礁,北距蚊洲岛很近,可凭借两岛之间磊石跳过另一岛。
三灶岛[sanzaodao]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万山群岛西,磨刀门和鸡啼门两河道出口处。西距南水约6.5公里,西南距高栏岛7.25公里。相传早在明代以前的榄坑村有三个天然石灶,常有渔民到此生火煮饭,因而取名。原与大林一河之隔,1985年堵塞大门口的筑成一条一公里长的海堤公路,直通大林农场。全岛陆地面积约78平方公里,1.13万人。岛西北均为淤积泥滩和部分蚝田,间有红树林,退潮时干出大片海滩,东南部均为沙湾岩岸,最长莲塘沙湾为2.8公里。岛上由拦浪、观音、茅田、黄竹四座互不相连的山峰和三灶、中心、海澄三大平川组成,川中间低,海拔最高拦浪山为307米。地质为花岗岩结构。土地肥沃、林木苍翠、水源充足。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蔬菜等。并发展淡水养鱼和蚝业生产。山塘水库是三灶农田灌溉和居民食水的主要来源,多数乡村字装了自来水。交通方便,每天有班船和班车来往湾仔,香洲、井岸。岛上公路总长48公里,可通全岛各地。岛上有纪念1938年农历3月13日至14日被日寇杀害的岛上的居民,建有“万人坟”“千人坟”,还有日寇侵华时所建造的飞机场遗迹。(参见历史地点编三灶万人坟、三灶千人坟、三灶废机场词条)。
交杯岛[jiao beidao]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三灶岛东侧,西距三灶岛2.2公里,西北距离横沥岛1公里,东距横琴岛2.9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因该岛形似交杯而得名。花岗岩结构,岛四周均浅海,低潮时海滩干出0.7-1米。交杯原指岛西端有座海拔34.6米和30.9米的山头,面积仅为0.03平方公里。由于泥沙不断淤积,使原岛东北延伸2.3公里,东南延1.6公里。岛上除两座山头是花岗岩构成外,其它是泥沙土地。岛上部长有小松树,东北部有茂密的木麻黄树,东南部大部份为荒芜,只有少量木麻黄树。
横沥岛[heng lidao]在香洲西南部26公里,距三灶石湾2.1公里。东距横琴岛3.5公里,北距大陆8.9公里。面积0.53平方公里。岛形狭长,横卧于磨刀门水道出海口处,称横洲岛,因与另一岛同名,1985年在海部查时更现名。花岗岩结构,表层黄泥土,土层较薄,长有灌木丛。地势东部高峻陡峭,北部低缓,呈东至西南走向,东北窄,西南宽。岛四周为岩石岸,近岸水浅,退潮时干出0.2-2.2米。岛西南至洲仔岛之间礁石甚多,其中有一干出礁。
大冈岛[da gangdao]在香洲西部南部33公里,三灶岛东南侧800米,东距二冈岛150米,北距大陆16.2公里。面积0.35平方公里。该岛与二冈岛相跟很近,各岛是由小山岗组成,按其大小取名,此岛较大,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土,生长有2米以上的灌木,间有小金竹,覆盖面积近60%。东西走向。呈椭圆形。沿岸为岩石岸。在与二岗岛之间的水域有七块干出礁石,岛西有一个小湾,湾口外120米有干出礁,该礁石周围亦有小礁石。
二冈岛[er gangdao]在香洲西南部32公里,三灶岛东南,西距大冈岛150米,北距大陆16.2公里。面积0.13平方公里。该岛与大岗岛相距很近,各岛是由一个小岗组成,按其大小排列,这个小岛较小,故名。花岗岩结构,略呈椭圆形,表土为黄土,灌木丛生,间有小金竹。沿岸礁石甚多,与大岗岛之间水域分布七块干出礁石,礁盘与两岛相连。岛随近水流湍急,漩涡较大。
马鬃岛[ma zongdao]在香洲西南部31公里,位于三灶岛东部,相距2.7公里,南距二冈岛1公里,东邻穿窿岛。面积0.13平方公里。该岛形状狭长,略似马,两侧岩石呈枣红色,形似马的鬃毛,故名。多为红岩结构,长有稀疏灌木。地势呈势狭长形,东西走向,西半部稍高,东半部低缓,岛上露岩甚多。南北两侧为高20-40米的陡崖。岛北侧和南侧沿岸多为危岩岸。距岸水域附近有暗礁和明礁。
木乃岛[ mu naidao]在香洲西南部39公里,三灶岛西300米,西距木乃仔岛650米,北距大陆115米。面积0.2平方公里。因该岛形似木瓢,当地称木乃,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泥土,大部分长茅草。地势北高南低。南北走向,南端为陡岩,北端有一个小洞,洞口宽1.5米,深为100米。岛四周为海滩,低潮时干出0.1-0.3米。西南水域有一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牡蛎养殖场。岛东南有一明礁,从明礁向东南有一延伸1200米的磊石堤。岛西南至木乃仔岛亦有一磊石堤,退潮时露出水面。
木乃仔 [mu naizai]岛。在香洲西南部39公里,鸡啼门水道出口东侧,东距木乃岛650米,西北距大陆1.48公里。面积约为0.03平方公里。该岛比木乃岛小,故名,花岗岩结构植被多为小松树。地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沿岸为岩石。岛西20米处有一干出礁。岛北端有一灯桩高4米,岛东南与木乃岛之间有一条磊石堤,岸北至大陆也有一磊石堤,此两间石退潮时露出水面。
黄麻洲[huang mazou]岛。在香洲西南部35公里,三灶岛东南900米,西距小黄麻洲100米,北距大岗岛1.8公里。面积0.018平方公里。岛东面生长茅草,西面为灌木丛、间有黄麻树,故得名。花岗岩结构。略呈椭圆形,东北至西南走向,东西两侧为陡石岩。沿岸为岩石陡岸,岛西岸外为礁石滩,该滩低潮时干出水面并与小黄麻洲相连。西南有一干出礁。该礁石至该岛之间暗礁较多。
小黄麻洲[xiao huang ma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35公里,三灶岛东南700米,距黄麻洲100米,北距大岗1.1公里。面积0.01平方公里。该岛比黄麻洲岛小,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泥土,生长有灌木,间有黄麻树。岛呈长形,东高西低,东西走向,北面露岩甚多。沿岸为岩石岸,东面为礁石滩,低潮时露出水面,并与黄麻洲岛相连。
马鞍排岛[ma an paidao]在香洲西南部41公里,三灶岛西南端350米,面积0.018平方公里。该岛形似马鞍,故名。花岗岩构成,为无植被的大岩石,呈南北走向。该岛至三灶岛的阳光咀之间有一礁群,其礁群由近100块礁石组成,主礁位于礁群东端,高5.4米,是由四块大礁石拼砌而成。
穿窿岛[chuan longdao]在香洲西南部31公里,三灶岛东3.3公里,西面距马鬃岛3米,低潮时两岛相连。面积0.018平方公里。该岛紧靠马鬃岛,两岛间隙形似岩石间穿了一个窟窿,故名。地势呈长形,东西走向,表层有少量黄土,生长有稀疏灌木。沿岸均为危崖岸,距岸附近水域中暗礁甚多,并有一明礁,该明礁低潮时与马鬃岛相连。
洲仔岛[zhou zai dao]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三灶岛约900米,东北距横沥岛220米。面积0.0153平方公里。因该岛较小,故名。花岗结构,表层为黄泥土,土层较薄,有小松树林,该岛呈椭圆形,沿岸为乱石岸,岛北靠岸水域为乱石滩,西北近岸水域有两处明礁和一处干出礁,与横沥岛之间有一干出礁,其礁周围还有许多小礁石,岛西离岸水域有干出礁。
野狸岛[ye lidao]在香州东部400米,香洲湾南侧,西距大陆400米,南距菱角咀1.5公里。面积0.291平方公里。相传该岛在很久以前,夜间人们常常听到野兽在咆哮声,最初误为老虎叫声。后来人们窥看,见到狮子追逐野狸,并发出叫声,野狸干走投无路,被迫跳下海,游到岛上,才幸免被狮子吃掉,且在岛上生存下来,而狮子一直守在岸边的山上(今称狮山),因而得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人工种植有松树,台湾相思、马尾松等。东北至西南走向,岛上有四个小山,北高南低,周围沿岸为岩岸。1959年在岛东北侧筑有一条600米的防波堤,堤尾端设有导航灯,高8.3米,堤内是香洲港,可避7-8级风。西北筑有钢筋混凝土栈桥式的码头一座。长60米,岛上有油库,可供过往船只用油。
洲仔山岛[zhou zai shan dao]在香洲北部3公里,香洲湾中部沿岸附近,西距大陆300米。面积0.0095平方公里。该岛是近大陆边沿的一小岛,岛上有一小山故名。花岗岩组成,表层为黑沙粘土,生长小黄竹和茅草。岛上南端有一小山,北部较平坦,均为磊石。四周为磊石岸。退潮时西侧与大陆沙滩相连。
大白排岛[da bai paidao]在香洲东部5公里,香洲湾口东面,西距大陆4.5公里,南距鸡笼岛3.11平方公里,东临青洲水道10公里。面积约0.003平方公里。该岛石头白色,故称白百,因重名,于1984年12月海部地名普查时更此名。花岗岩结构,表层除西侧石缝有少量泥沙,其余均为岩石,长有稀疏灌木、茅草。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涨潮时分成三段,退潮时连成一片。沿岸均为岩岸。
榕树洲[rong shuzhou]岛。在香洲北部偏东4公里,香洲湾北部,北距大陆300米,东距观音洲500米。面积0。0036平方公里,因岛上长有很多榕树,故得名。花岗岩组成,表层为黑沙粘土,生长有刺灌木。该岛为一个小山岗。四周沿岸为磊石岸。西北水浅礁多,退潮时大部分干出来,东面近岸处有二块明礁。
观音洲[guan yinzhou]岛。在香洲北部偏东5公里,香洲湾北侧,银坑角南侧,北距大陆250米。面积0.0006平方公里。据传说,该岛盛产银矿,明代,曾有很多老百姓在广洞内开挖银矿,有一人突然在洞口望见大浪湾海面有一貌似观音的美女坐在一艘小船,来回行驶,便呼洞的人出现观看,众人出洞后,洞内当即塌方,众人得救,美女消失,故起此名,花岗岩结构,无表土和植被。该岛略成长形,北端有几块巨石,南端平坦,北与大陆之间是石底相连,礁石甚多,不能通船。岛周围是蚝田。
蚝田岛[hao tian dao]在香洲北部偏东7公里,唐家湾南侧,西距大陆1.1公里,西北距蛇洲340米。面积0.15平方公里。因该岛东西走向,横载向南流水,原名横洲岛。后因该岛周围辟为蚝田,且蚝肥美,驰名中外,故改此名。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长有茂密的台湾相思树,覆盖率达95%。岛呈椭圆形,形似龟背,沿岸均为磊石岸。岸边及西北和西侧全是蚝田。
116石林洲[shi lin zhou]岛。在香洲东北部6公里,香洲湾东北,银坑角角尖处,西距银坑角50米。面积约0.0015平方公里。该岛全部是大石头组成,象人工将一块块石头堆在一起,原称石磊洲,后因当地人将“磊”字误写成“林”字,故称为石林洲。沿用至今。花岗岩构成,无表土和植被。该岛为一大石堆,呈椭圆形,顶部有两块大石。西侧与大陆磊石滩相接,东侧有一干出礁。
蛇洲[shezhou]岛。在香洲东北部7公里,唐家湾南侧,东南距蚝田岛340米,西距大陆710米,面积0.182平方公里。该岛吴长条形,一起一伏形似长蛇在水中游动,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风化石及黄沙粘土,长稀疏茅草,无水源。地势中间高两低,西北至东南走向,由四个小山头组成。岛沿岸均为磊石岸,东侧近岸有三块明礁,西南有一独立干出礁,西北至南打礁为漏斗形的险恶地带,干出礁林立,不能通航。附近水域全是人工养蚝场。
大九洲[da jiuzhou]岛。在香洲东南部6公里,九洲群岛中心偏南,北靠九洲头岛,西距大陆的炮台山2.35公里。面积0.18平方公里。该岛位于九洲群岛中心,面积最大,山峰最高,是主岛,故名。花岗岩结构,山石奇特,风景优美。表层为黄沙粘土,生长台湾相思树、也尾松、桉树等。该岛南北走向,三个山峰,地势南高北低,顶部多石,比较平坦。沿岸均为磊石岸,岸边多礁石。东侧有一个沙湾,西侧有两个小港湾,筑有两个突堤式码头,可停泊50吨以下船只。岛上有水源可供100人饮用。1984年辟为旅游点,岛上有海滩游泳场,度假旅馆、亭台楼阁等设施。新修了环岛水泥公路。夏秋季节游人很多。
九州头岛[jiu zhou toudao]在香洲东南部6公里,大九洲北100米,北距鸡笼山岛750米,东距茶壶盖90米,西距香洲大陆2.25公里。面积0.001平方公里。九洲头在九洲之北,称上洲头,后来为便于记忆,改称九洲头。花岗岩结构,表层少量黄沙粘土生长矮茅草。四周沿岸为磊石岸,岸坡较陡,近岸多礁石。岛西北角近岸有两处较大的明礁。东与茶壶盖岛相连,礁石密布,地势险恶,无法通船。岛上无居民和水源。
茶壶盖岛[cha hu gaidao]在香洲东南部6公里,九洲头岛东90米,西距大陆2.5公里。面积0.0032平方公里。该岛呈圆形,中心有块大石头,形似茶壶盖,故名,花岗岩结构,无土层和植被。四周均为磊石岸和岩岸。东侧近岸地两块明礁,西侧与九洲头之间礁石密布,地形险恶,不能通船。
海獭洲[hai tazhou]岛。在香洲东南部4公里,九洲岛西侧1.25公里,北侧横山岛450米,西距大陆1.1公里。面积0.005平方公里。该岛为一小山岗,圆形,原称细岗,因有重名,海部调查时群众反映以前有很多海獭在此生息,故改现名。花岗岩结构,表层大部分为岩石,石缝中有少量黄沙粘土,生长灌木。岛上无居民。露岩较多,沿岸均为磊石岸和岩岸。东北面水域有一暗礁。
西大排岛[xi dao paidao]在香洲东南部6公里,九洲东侧650米,西距香洲大陆3公里,东南距横档岛150米。面积约0.003平方公里。该岛由一大遍礁石组成,称大排,因为重名,故改今名。花岗岩结构,无土层和植被。该岛与横档岛之间礁石密布,地势险恶,不能通船。岛西侧水域有一明礁,东北近岸有一干出礁。
港门岛[gang mendao]在香洲东南部5公里,九洲港进口航道南侧,西距港西岛300米,距大陆850米,东北距九洲港口防坡堤300米。面积约0.0045平方公里。该岛由数块大石头组成,面积比港西岛大,原称大排。后因重名,于1984年海部地点普查时,据其位于九洲港南侧出口处与防坡相对而立,形似门,故改今名。花岗岩结构,无表土和植被。该岛由数块巨石组成。东南侧近岸有一块明礁、二块干礁,西北近岸有一块干出礁。岛上没设有导航灯塔。
港西岛[gang xidao]在香洲东南部5公里,九洲港内西侧,西距大陆850米,北距九洲港600米,东距港门岛350米。面积约0.003平方公里。该岛由大块石组成,且较平,但比港门岛(原称大排)小,故原称小排。后因重名,1984年海部地名普查时,据该岛位于九洲港及港门岛之西,故改今名。花岗岩结构,无表土和植被。距岸边水域有三块干出礁。
横山岛[heng shandao]在香洲东南部4公里,九洲岛西北,西距大陆洲仔村550米。面积0.03平方公里。该岛东西走向,头尖尾齐,形似一只船横趟于水面,故称横洲,后因与另一岛重名,1984年海部地点普查时,取岛上一山岗为该岛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风化石及黄沙粘士,生长稀疏的茅草。地势东高西低,东西走向。四周均为磊石岸和岩岸。西岸边有泉水,可供10人饮用。西北侧近岸有二处干出礁,西南侧有一干出群礁。
鸡笼岛[ji longdao]在香洲东南部5公里,九洲群岛北侧,南距大九洲1.1公里,西距香洲大陆2.7公里。面积0.015平方公里,该岛是一圆顶小山,四周沿岸陡峭,且多岩洞,形似鸡笼,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生长有剌灌木。四周沿岸大部份危崖,多浅岩洞。无居工。
横档岛[heng dangdao]在香洲东南部7公里,大九洲东800米,东临青洲水道,南与澳门隔海相望,西距大陆3.1公里。面积0.045平方公里。该岛成长形,东西走向排列,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山顶灌木丛生,茅草遍地。该岛东西排列,有两个山头,四周均为岩石崖,西与西大排之间礁石密布,不能通船。岛上无水源和居民。
龙眼洲[long yanzhou]岛。在香洲东南部6公里,大九洲与大排岛之间偏南,西距大九洲210米,距大陆2.7公里。面积0.02平方公里。该岛惯称龙眼洲,沿用至今。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生长灌木和茅草。该岛为一小山,山陂较陡峭,山顶平缓,四周多石南侧露岩较多,沿岸均为岩石陡岸。
黄鱼洲[huang yu zhou]岛。在香洲东北部10公里,唐家大坞湾南端,西距大陆120米。面积0.0008平方公里。因该岛形似一条黄鱼浮于水面,故名。花岗岩组成,无表土和植被。该岛为一块平顶巨石。岛上终年有人搭棚埔鱼。
淇澳岛[qi aodao]在香洲东北部13公里,珠江口内西侧,东距内伶岛13公里,北与虎门相对,南距唐家大陆1.2公里。面积15.92平方公里。名称来由见聚落地编淇澳词条。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长有灌木丛林、茅草和松林,杂树等,林木覆盖率达90%。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间平坦,把岛分为南北两半,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岛上高山连绵起伏,100米以上的山有18座,最高主峰望赤岭,位于岛东北。岛西半部和北半部两侧土层深厚,松林及灌木茂盛,东北部土层较浅,树木稀疏,露石较多。沿岸大部分为岩石及磊石,岸坡10-30度。四周海(港)湾较多,主要有二斜湾、大澳湾、牛婆湾、北沙湾、关帝湾、金星湾、石井湾、大围湾、东侧湾多为沙岸,泥沙底西北两侧湾多为淤积泥滩,水较浅,低潮干出。岛南侧与唐家半岛相隔成海峡,构成了水深、宽阔的金星门港。南芒湾北侧建有突堤式码头一座,50吨以下船只可乘潮离泊。岛南侧建有突堤式岸壁码头和“T”形码头各一座,300吨以下船只可停泊。岛四周均有航道,东为帆船水道,西为横门航道,南为金星门港,北为横门东航道,周围沿岸100米以外有夹洲、金星胆、马山洲、龟仔头,蟹石、金星等岛礁。岛东北部蕴藏钨矿。有海底高压电缆与大陆电网相通,电力由大陆大电网供应。岛自南面码头到淇澳村、大围湾、望赤岭等有公路相通,通往各湾、各山顶、谷地均有小路,每天均有班船来往唐家。
金星岛[jin xingdao]又称金星仔、金星山。在香洲东北部13公里,金星门港内北侧,北距淇澳岛500米,南距大陆1公里。面积0.004平方公里。据《香山县志》载:“金星山在县南100里(东南)两岸对峙,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郝通志)”。该岛很小。过去群众称为金星仔,后认为此岛位金星门中,犹如腹中之胆,太阳一出,闪闪发光,形似金星,故改今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生长灌木。东南至西北走向,椭圆形,沿岸均为岩石岸。岛东北连接一礁盘向东北延伸有一暗礁群。因该岛处于港内,周围岩石较多,对航行影响较大。岛上设有导航灯塔。
马山洲[ma shanzhou]岛。在香洲东北部16公里,淇澳东侧200米,南距大陆3.87公里。面积约0.0054平方公里。该岛原名洲仔,别名东澳洲。洲仔是闽语群众称小岛的意思。粤语群众称此岛为东澳洲。但两地点均与万山镇东澳岛及香洲区洲仔重名。故1984年海部普查时,根据此岛位于淇澳岛的马山西下,故改今名。花岗岩组成,表层为岩石和沙砾,生长带刺灌木。该岛成长形,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四周沿岸均为磊石岸。
夹洲岛[jia zhoudao]在香洲东北部17公里,淇澳岛西北220米,南距大陆5.2公里。面积1.85平方公里。据《香山县志》记载:“淇澳山下西北,曰夹洲,在海中与群山中分一涧,屹然而立”,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生长稀疏灌木,南岸生长芦苇、松树。地势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成椭圆形,沿岸大部分为磊石岸。四周海底全是淤泥。岛上无居民
龟仔头岛[gui zai toudao]在香洲东北部17公里,夹洲岛北,东距淇澳岛750米,南距夹洲岛20米,西距大陆5.8公里。面积0.001平方公里。该岛与夹洲岛连在一起形似海龟,分开时似伸展头且面积小,故名。花岗岩组成,表层为黑沙粘土,生长小灌木丛。该岛为一圆顶小山,略成圆形,沿岸均为磊石岸。高潮时与夹洲岛分开。低潮时相连接。
大马骝洲[da ma liu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13公里,澳门南侧1.85公里,南距横琴岛1.45公里,北距大陆400米。面积0.09平方公里。该岛名称在同治十二年已有记载,沿用至今。花岗岩构成,地表为黄沙土,露岩较多,岩石间长有较密的松树,相思树。地势中部较高,逐渐向四周倾斜,坡度平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中间宽两端窄,沿岸为岩石岸。与小马骝洲和马锣锺之连线的北侧为泥滩,此滩度有茂密的水草和红树林,退时干出。
小马骝洲[xiao ma liu 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13公里,澳门西南1.45公里,因该岛靠近大马骝洲,且比它小,故名。花岗岩结构,表层多为露岩,中间有少量黄泥沙土,长有稀疏灌木。地势中间较高,西北至东南走向,呈狭长形,岛上岩石嶙峋。东侧有一楼废房屋,为原国民党时期设海关的遗址,西侧有一楼房,是湾仔作物队所建。沿岸较为平直,均为岩石,岛的西面与大陆之间有泥滩,退潮时干出,泥滩长有茂密的水草,红树林。
大三米[da san zhou]岛。香洲西南部21公里,横琴岛东南100米,东北距小三洲40米,北距澳门10公里。面积0.009平方公里。因有两个岛和一个明礁而得名三洲,该岛较大,故改今名。花岗岩结构,地表为黄沙土,长有茅草和灌木。岛略呈扁平状,东西走向,中间较高,两侧逐渐向下倾斜,南侧坡度陡峭,北侧较平缓。沿岸为磊石岸,岛北与横琴岛之间水域为犬牙交错的岩石,代潮时露出水面使该岛与横琴连成一体。
横琴岛[heng qindao]在香洲西南部14公里,珠江口西侧,西接宽河口,南临南海,东北与澳门隔水相望,东距九澳岛350米,凼仔岛750米,北距湾仔2.2公里。面积约47平方公里(包括中心的围垦部分)。横琴道由两岛组成,在三百年前已有居民居住。因陋就简村附近有一地形似一把横放的琴,故得名大、小横琴岛。两岛之间原为淤泥滩地,1969-1972年围垦造田,筑成东、西两大堤,将原大、小横岛连成一体。现统称横琴岛。该岛地形主要分南、北中三个部分。北部原为小横琴岛,面积9.57平方公里,呈狭长形,东西走向,由北山,蟹滩尾角、麻疯山,风吹罗带横列相连的高地组成,地势中部较高,风吹罗带为最高点,中部较低缓,表层属黄色砂砾土,一般土层厚10-15米。植被东部较密,多为松树和相思树,其它三面侧较稀少,以低矮杂草和稀疏灌木丛最多,间有零星松树,南部为原大横琴岛,面积28.04平方公里,由脑背山、长形、二井、赤沙大脑、黄茅形、三塘山等主要高地组成,地势中部较高,脑背山为全岛最高点,亦是万山群岛的第三高峰,可俯视全岛及周围海域,山势分向四周突出角延伸,向里凹进大横琴湾、二琴湾、深井湾、长沙栏、及三塘村附近地形平坦,表层为黄泥土,覆盖层1-2米东部及东南部植被较密,多为松树和相思树,其它地方多为稀疏灌木丛和低矮杂草,间有零星松树。中部原为淤泥滩地,围垦造田时,筑成东、西大堤,堤上可通行拖拉机,堤中有一闸门。围垦地中部面积约9.5平方公里。港湾有大横琴湾,二横琴湾、深井湾、长沙栏、大东湾等。大部分港湾内为泥滩、退潮时干出,高潮时水亦很浅。沿岸除西南、东南及各突出部分为陡岩岸外,大部份为磊石岸,间有部份沙质岸。沿岸泥滩中,东、西堤外侧,深井湾及南山咀附近均为蚝田。岛上横琴乡下辖洋环、深井、新村、旧村、红旗村等十二个自然村,居民1609人,耕地3700多亩,蚝田400多亩。岛上居民过去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渔业为副。1984年与香港商人合资开办采石场,石料运销香港。岛上东部沿岸有简易公路。东山咀、红旗村和东湾各建有小型码头一座。岛上有水产、供销、商店、邮电所、派出所、学校等单位。交通方便,每天有班船来往湾仔和横琴之间。
石栏洲[shi lan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25公里,横琴岛西南侧,西北距香洲仔1.7公里,北距大陆11.2公里。面积0.30平方公里。该岛横在宽河口东侧,沿岸为岩石,能挡住由大陆冲下的泥沙,故名。花岗岩结构,地表为黄沙土,长有稀疏灌木和低矮茅草。该岛呈狭长形,东西走向,两头大中间小,两头高中间低,东侧大猪山为全岛最高点,岛的中央有一段沙丘,沙丘中有一呈Y形的巨石,沿岸除东侧磊石角一带为磊石外均为岩石岸。岛西南角有一向南沙伸出的海面。该岛与香洲仔岛之间为一宽约500沙滩,退潮时干出。
小三洲[xiao san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21公里,横琴岛南侧,西距大三洲40米,东北距九澳岛1.9公里,北距大陆9.9公里。面积约为0.006平方公里。因在大三洲附近,且面积较之小,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少土,长有杂草和低矮灌木。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西陡东缓,东西走向,略呈三角形,沿岸除东岸为岩石外其余为磊石岸。岛东侧有一明礁,在此礁东侧又有一干出礁,呈长方形,名曰长方礁,低潮干出,对船只航行有较大的影响。
香洲仔[xiang zhouzai]岛。在香洲西南部24公里,横琴岛西南,北距大陆9.4公里。面积0.15公里。该岛原称香洲,为避免与香洲混淆,故改为今名。花岗岩结构,地表为黄沙土。南面植被稀少,多为低矮茅草和灌木,北面树木较为茂密的,相思林占多,该岛呈不规则梯形,北大南小,东西走向,最高点位于西侧,四周坡度平缓。沿岸平直,北岸和南岸为磊石岸,其他为岩石岸。与石栏洲之间有一沙滩。退潮时干出。
一粒米[yi limi]岛。在香洲南部23公里,凼仔岛东侧,南望九澳岛,东临南海,西北距大陆4.7公里。面积0.0025平方公里。因为该岛形似一粒米,故名。花岗岩结构,地表光秃,岩石间有少量的黄泥土。北大南小,岛上岩石犬牙交错,西侧坡度陡峭,其余三面较为平缓。沿岸平植。全为磊石岸。
大芒洲[da mang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19公里,横琴岛西北,东南距横琴岛1.35公里。面积0.24平方公里。因岛形似大芒果。故名。花岗岩结构,地表为黄沙土,北端有茂密的灌木林,其它为稀疏灌木和低矮杂草。地势中间较高,逐渐向四周倾斜。西南至东北走向,略似碟状。东角、西南角及东北侧坡度陡峭,沿岸曲折多湾,西南为石质有滩陡岸,东北和西北为泥沙岸,其余为石质岸。岛四周均为泥滩,低潮时干出,岛西侧有一明礁。西端顶有一炮楼,是抗战前建。
小芒洲[xiao mang zhou]岛。在香洲西南部19公里,横琴岛西北侧,南望大芒洲,东临马骝洲水道,北距大陆1.55公里。面积0.03平方公里。因该岛比大芒洲小,故名。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土,长有稀疏灌木和低矮的茅草。地势中间高逐渐向南北两侧倾斜,坡度平缓。北大南小南北走向,形似芒果。沿岸平均为岩石岸,西北侧有磊石滩,西侧和南侧有泥滩,退潮时干出,山顶有一炮楼,据说是抗战前当地为防御海匪所建
香洲湾[xiang zhouwan]在香洲东部500米,珠江口出海水道右岸,东隔珠江口与香港相距62公里,南距澳门10公里,北接银坑角,西靠香洲。该湾在珠海市香洲的东侧,故称香洲湾。湾口宽4.25公里,湾深1-2.3米,湾北侧近岸小部分是沙石底,南侧泥底,湾内可避11级以下台风。香洲港大该湾西南部,是珠海市重要渔港之一,筑有钢筋水泥顺岸式码头150米。”T”型码头两座。港出口处至野狸山岛筑有防波堤一条,长600米,码头同时可停泊50吨以下船只7艘。码头上有固定式1吨以下吊车。设有供水、油等设备。该港有两条航道,北航道由码头至防波堤北端,长1400米,宽80米;南航道由码头至野狸山西南,长1000米,宽40米,水深2米。
后湾[houwan]又名后环,在香洲东北部11公里,唐家镇北侧,北临金星港内。东为金星港,东北距淇澳岛1.5公里。该湾按方位取名,唐家半岛南北各有海湾,位于唐家镇南面属前方,称唐家湾,位于唐家镇北侧属后方,该湾在镇的北侧,故名。湾口朝北,口宽约5公里,湾深1公里。低潮干出0.2-0.5米,平坦泥质底。湾外水深5-17米。沿岸东侧为人工护岸及金星港南码头。沿岸西侧为沙滩岸。湾内西侧大部分为人工养殖牡蛎场,东侧金星港码头,是彻突堤式码一座,长15米,30吨以下船只可乘潮离岸,岸上补给、服务等设施齐全,为珠江口及附近最良好的天然港。
三门港[san menwan]在香洲东南部51公里,三门岛西侧,是三门列岛中最大的港湾。该湾依岛命名。湾口宽450米,弧长1400米,湾纵深500米,面积约0.202平方公里。沙及沙泥底,近岸水深1.2-1.5米,湾内水深渔船30条只。湾首和沿岸均为磊石、岩石,湾底有长70米,宽13米的一段沙滩,堤度1度,50吨船可以靠岸。能避7级以下北至东南风。常有渔船在此锚泊避风,该湾是附近各列岛中最优良的港之一。湾底沙滩东端有一礁石伸入湾中,约20米,可作修建码头之基础。该湾为担杆镇与香港合办的三门石矿场装卸点。常有趸船及交通船锚泊和来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