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红耳鹎(bēi)夫妇筑巢育雏
巧合的是
这间宿舍住着4名男生正是本校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学生
引得网友调侃“送论文来了”
据了解
红耳鹎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繁殖季为每年的四月至八月
为了让红耳鹎一家把日子过好
男生们和红耳鹎
保持距离,减少打扰
最终幼鸟成功孵化
近几年,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发现了红耳鹎、水獭、飞瀑草等生物
在广州,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5月22日)是第24个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保护生物多样性
广州是怎么做的?
广州的城市生物多样性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指出,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系统单一且脆弱、物种组合结构简化且趋于同质化、物种遗传变异趋向“同步城市化”的特点。
有学者研究发现,生物友好的城市绿地空间营造涵盖从宏观的景观尺度到中微观的栖息地尺度。在这一点上,广州近年来持续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化实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例如:
景观尺度
兼顾“重要物种+典型栖息地”保护和“基质-斑块-廊道”生态格局
广州采取双途径齐头并进的策略,在坚持“基-斑-廊”城市生态结构优化工作的同时,也针对重要物种和典型栖息地开展多项工作。
例如,针对水鸟开展区域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进行生物“栖息-迁徙”过程模拟,识别86处适宜的生态源地和174条生物迁移廊道;针对本土物种回归的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等,通过自然招引和人工放归两种方式,逐步恢复城区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栖息地尺度
海珠湿地:基于水鸟行为模式的栖息地设计
广州海珠湿地围绕水鸟的“食、栖、安全、起降”行为模式开展规划设计。
首先,延续独有的“垛基果林”空间,完善生态链;增益水稻田,由单一农田转化为小型物种栖息地。其次,将湿地中央的游人岛改造为“鸟岛”,各岛形成了独立水鸟群落,相互来往满足“交往”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设置高潮位栖息地,根据鸟的脚长确定水深,按照水鸟的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隐蔽式观鸟栈道的设置可以更好的解决人类干扰的困局,通过视角控制实现隐蔽行踪又不遮挡景观的效果。
广州这座具有
2200多年历史的南粤名城
享有“千年花城”美誉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孕育了
广州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近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报告(2024年)》,报告显示,根据广州市第二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其中117种植物在广州市有新分布,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调查成果同样显示,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新增广州市新纪录共54种。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
广州是中国超大型城市中少有的
兼备山、水、城、田、湖等
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
华南国家植物园
海珠湿地、南沙湿地
白云山、帽峰山、火炉山、莲花山
以及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地
在广州,越来越多的生物
都能找到适宜生存的“家”
消失多年的物种回归
消匿60多年的珍稀植物
“飞瀑草”
重现流溪河源头山涧中
发现飞瀑草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研究团队。王瑞江介绍,飞瀑草虽然微小,但对研究植物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在植物演化中具有很重要的系统学位置,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目前,飞瀑草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南沙湿地的老朋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水獭回归
此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再次回归广州南沙湿地。
作为淡水和沿海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和关键物种,水獭常被认为是湿地环境良好的重要生物指标。
曾被认定
在广州野外绝迹的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鬣蜥
被市民拍到
还有海珠斯萤叶甲
海珠珐轴甲
都是近两年在
海珠湿地发现的世界新物种
以及光伪瓢虫
奇梳角囊花萤
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的昆虫
万物得其和而生,得其养而成
广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有其自然天成的先天条件
也依赖于后天的保护和呵护
南沙湿地
多年来,南沙湿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加强对湿地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努力,湿地景区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地处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至十九涌之间,面积近万亩,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南沙湿地发现的鸟类有近200种。作为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南沙湿地不但为候鸟打造了一个五星级的“三室一厅”,同时通过定时放水、河涌保洁、清除入侵植物等,让它们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住得好。
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发挥的生态价值益发凸显。
海珠湿地位于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上,其内几十条纵横交错的河涌直通珠江。湿地分布有丰富的鱼类,为水鸟提供了合适的觅食环境。
海珠湿地不仅成为多样生物的美好栖息地,而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生态空间。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都是这几年在海珠湿地发现的世界新物种。
通过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恢复雨水花园、生物沟等水敏性小微湿地,海珠湿地形成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推动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
截至2023年1月,湿地率达79.4%,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是原来的2.6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
华南国家植物园
作为“中国南方绿宝石”,华南国家植物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它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同时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
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迁地保护,目前迁地保护植物分类群18572个,保护了华南地区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现了杜鹃红山茶、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还包括“消失”了近百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柄木樨,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
每个生命都是
这个星球珍贵的宝藏
多样生物
我们共同守护
资料参考: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广州日报、中国广州发布、羊城晚报、风景园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