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此两轮之物从未见过;二奇仅凭两轮居然不会倒地
尚处在清末的上海老城厢的路上,便已出现骑自行车的人。不过,领风气之先的还是以洋人为主,这些居住于上海滩的外国侨民多是拿它来作为健身运动;后来也逐渐有一些华人在使用,也多是一些家境殷实的少年,以此作为炫耀的物件。1884年,著名的《点石斋画报》刊登《西妇善御》一文,叙述上海交通云:“以小车、东洋车、马车为多,间有华人乘西人所创之两轮脚踏车者。”还有文章曾罗列了一批上海滩最早拥有脚踏车的人,分别是:颜福庆(上海圣约翰书院教员)、颜惠庆(圣约翰书院学生)和唐露园等人。他们都曾留学欧洲,学会车技,并将自行车首先带入上海。
虽然此时只有少数中国人能骑自行车,但中国人对自行车充满好奇。一奇当然是此两轮之物从未见过;二奇是人能够坐于其上,仅凭如此细细两轮居然不会倒地。寓沪文人用竹枝词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自行车的好奇之心。1883年,由《申报》馆出版的《寰瀛画报》上,配合图文,发表了一首竹枝词,盛赞自行车制作的奇巧:“前后勾联两车轮,不须手挽踏芳尘。”另外一首竹枝词则惊奇于自行车的速度:“前后单轮脚踏车,如飞行走爱平沙。朝朝驰骋斜阳里,飒飒声来静不哗。”
《申报》预测:脚踏车将来必盛行
1897年,上海租界内围绕自行车接连发生两起极具影响的新闻事件,激起国人对此物的莫大兴趣。
其一,公共租界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在赛马场专门举办了一场自行车比赛,英商字林洋行出版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对这场比赛进行了渲染:“脚踏车,乃一代步之器也……前数年,上海尚不多见,至近年来,始盛行之。本届庆祝英皇之日,各西商喜脚踏车之多而乘坐者之众也。”
如果前一事件只是让国人认识到自行车有马车、人力车所不能及的独特魅力,后一事件则大大超越了国人对自行车的固有认识。仅靠如此单薄的一辆自行车,这3个洋人居然可以行驶如此长的距离,甚至可以环游地球,这对当时国人来讲实在是不可思议。
百余年前,自行车在很多人心中是西方文明的代表
那个时期,上海青年用自行车作为道具来显示其追逐时尚流行,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游戏报》中又一记载,一个在外国学堂工作的上海青年教师,眼见脚踏车风行,认为此事亦西法之一端,倘不学习乘坐,会被学生看轻。于是托洋行的朋友也买来一辆,日夜操练。当其能驰骤于康庄大道时,左顾右盼,意殊自得。即使是马车行来,也不避让,险些酿成事故……从故事中青年骑车时的神情行径可见,当时骑上一辆自行车远胜于当今开一部法拉利跑车,实谓“台型扎足”。
《画图日报》之“上海社会现象”也刊载一幅题为“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水彩素描,配文讲道:“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为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阁楼中人,亦有酷喜乘坐者。每当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搔,衩飞鬓颤,颇堪入画。”而那些女子骑车的曼妙身影,更是引领了很多家境殷实的妇女也开始学骑自行车。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蔼龄在其10岁生日(1899年)时,父亲宋耀如送了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日后,宋大小姐时常骑着自行车和父亲一起去街上游乐。
到公园玩或到郊外旅游时,“许多自行车一起哄出去,很热闹”
根据英国驻沪领事馆贸易报告资料反映:1897年上海进口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总值为1万英镑。首先来到上海市场的是美国产的自行车,有几家英国商行在这里开设代理处。报告编制人、驻上海的代理总领事满思礼认为,随着中国内陆交通的改善,最后很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自行车贸易。
1911年,上海邮政总局从英国购买100辆自行车,开始用自行车投递邮件。这是自行车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到城市公用事业之中。自此,上海滩上的自行车开始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公用自行车一直是许多特殊行业的必备工具之一。1933年,自行车又进入上海的电影院内,成为“电影跑片员”的交通工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公司、公用局、警察局等众多机关,纷纷为属下员工配备标志、颜色统一的自行车。私用作代步工具的自行车消费者逐渐扩展到各洋行里的职员和洋学堂里的学生。在当时的墨梯女校、中西女校等,自行车已成为流行的代步工具。
当时《新闻报》、《申报》、《上海新报》等各大报纸中,许多版面都遍布自行车广告,售卖广告语也由“商绅乐步”变为“大众乐见之代步工具”等词汇。比如得利车行兜售的英产“海格利斯自行车”,其广告语为:“构造特殊、起乘安全、风行全球、到处欢迎、用以代步、经济便利。”
自行车提升了人们的行动能力,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上海人生活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一生从事中医的周仲英先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骑自行车的经历,道:“假期或者是周末,我们约些朋友一起到公园里去玩或到郊外去旅游的时候,就骑自行车。一人一部,'三枪’、'飞利浦’较多数,'兰苓’最最多----其实上海人最喜欢'兰苓’这个牌子。许多车子一起哄出去,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