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他徒步环游世界,被张学良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凭啥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如果给你1000万,让你靠骑自行车和步行环游世界,你愿意吗?

91年前,有一个生于浙江湖州的22岁青年做到了。

当时,他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厨师,却孤身一人,从南京出发,靠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环游世界。

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加单车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潘德明。

有富商听说了他的事迹,资助他10万元旅费,按照当时的购买力算,这笔钱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元人民币。

然而,潘德明却把这笔巨款全部捐给国家,自己生活拮据,艰难度日。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历经7年时间,坚持用双脚丈量世界,骑着自行车周游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

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把他尊为“为国环球的英雄”,各国政要、名流以和他见面合影为荣。

他受到过20多个国家元首的接见,美国总统罗斯福亲手送了他一枚金牌,印度“圣雄”甘地送他一面亲手织成的国旗。

泰戈尔、张学良、顾维钧等等,这些普通人只能在书上见到的世界名人,都和他有交集。

然而,他年轻时周游世界,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明星,后半辈子却沦为旁人眼里“只会刮鱼鳞的糟老头”。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麦哲伦、哥伦布、郑成功南下西洋等等。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百年前的中国,潘德明靠走路、骑自行车的方式,为了向各国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而环游世界。

旅行结束,潘德明捐出巨额财产,自己却靠帮人熨衣服、画画挣钱补贴家用。

他花费大量精力制成的作品《名人留墨集》,总重量高达4公斤,有1200多个组织团体,和几十位世界名人在上面签名题词,还印着各地邮戳。

可如此珍贵的作品,却被扔进垃圾堆。

历史把他遗忘,世人连他的名字都无从知晓。

潘德明一生大起大落,历经繁华又回归平淡,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1908年,时局动荡中,一个名叫潘德明的男婴,在纷乱之中呱呱坠地。

他出生于浙江湖州,父亲是一名手艺精湛的老裁缝,专门负责给外国人定做服装。

受此影响,潘德明从小就有很多机会和外国人接触,逐渐养成了思想新潮、大胆、喜欢冒险的性格。

小时候,潘德明非常热爱体育运动,经常沿着湖州城练习长跑,有时候还会跟着父母亲人去爬山登高。

读书识字后,则开始阅读有关旅行和世界地理的书籍。

(潘德明年轻时)

后来,有一本叫做《旅行月刊》的杂志在全国范围内风行。

给这本杂志写稿的人,大部分都是像鲁迅、张爱玲这种享誉文坛的巨星,内容大部分是和旅行相关的散文、杂记。

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涌现一大批有钱有闲的人,艺术、文化等领域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旅行月刊》成了当代时髦青年的必备读物,掀起一股“旅行热潮”。

1927年,潘德明正值青春,他已从浙江湖州搬到南京生活,日常都在南京最繁华的四牌楼一带活动。

常年身处于商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发达无比的城市中心,他思想上受到巨大冲击,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旅游爱好者。

此刻,潘德明年轻气盛。

他拥有无限的精力,可以肆无忌惮的畅想未来,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出国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潘德明时刻准备着。

闲暇时,他热衷于和周围的外国人打交道,因为拥有出色的语言天赋,很快学会几种主要的西方语言。

另外,为了积累旅行资金,他投资200元在南京开了一家小型西餐馆。

餐馆开办之初,生意兴隆,除了家里的祖父、表兄前来帮忙,另外还有一个大菜师傅和一个西点师傅。

然而,一年之后,餐馆几乎倒闭。

生意惨淡,为了维持收支平衡,潘德明削减掉大量人手,只剩下自己和祖父看店,另外还有一个服务员帮忙。

家人劝他另谋出路,但他觉得开餐馆可以学习技术,以后旅游时,就能够半工半游。

(青年时期的潘德明)

就这样,潘德明准备了整整3年,才等来一次实现梦想的契机。

1930年,不少人都会出国留学、游玩、考察,旅游风气日盛。

正是这年6月底,潘德明从报纸上看到了有关“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报道。

报道里,亚细亚步行团的宣言,令他深深震撼:

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

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精神,从上海出发,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

在每一个步伐中,给世界以极深刻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旅途最终点。

旅行团坚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精神面貌的决心,点燃了潘德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

他第一次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当下的时髦行为,而是一种改变国人精神面貌,在世界面前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式。

读完报道,潘德明决定带着梦想和情怀,勇敢去追梦。

当天晚上,他抛弃一切,匆匆从南京启程前往上海,追随亚细亚步行团而去,餐馆则托付给姐姐,最终以3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别人。

一路上,潘德明心怀忐忑。

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前往,亚细亚步行团,会不会接纳他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厨师。

这一年,潘德明22岁,正处于年轻力壮的时候。

对他来说,前路遍布荆棘,想要走到终点,并不容易。

亚细亚步行团一共7名成员,他们从上海出发去环游世界时,全国瞩目,盛况空前。

而潘德明只是一个小厨师,他的旅程悄无声息,既没有充足的旅费,也没有能为自己保驾护航的社会地位。

乱世之中,出国不易。

为了保证旅途顺利安全,潘德明打算和亚细亚步行团同行:

参加步行团之前,看了他们的宣言,我想我是没有资格做团员的,只希望沿途给他们做做工,见识见识世界。

他从南京下关出发,乘坐火车到达上海,从上海商务印刷局拿到一封介绍信。

随后,又带着信乘火车到杭州,追赶走在前面的亚细亚步行团。

他哪知道,步行团已初露分崩离析的端倪,并不值得大费周章去追随。

在西湖边上,潘德明成功与亚细亚步行团的成员会和。

此时,因为气候炎热,交通不便,局势不稳等种种因素,已经有两名步行团成员无法忍受徒步旅行的痛苦,选择退出。

步行团人数锐减,剩下的成员欣然接受了新加入的潘德明。

谁知道没过多久,又有一人离队。

一个半月后,他们抵达福建福州,再从厦门离开,结果步行团成员当中又少了两人。

而这两人退出的理由,则是因为钱。

从杭州到厦门,共接受了900元的旅费捐助,这两人拿着旅行费大吃大喝,却不愿意认真做旅行相关的事。

潘德明心痛不已,写信向家人倾诉:

人家捐助的旅费有900多元,用去的已有800多元,内中有130多元是可以不必用的,他们自己觉得无法立足于团体了。

钱帛动人心。

900元的费用,已经令两位同伴迷失,潘德明不敢设想,如果面对更大的利益诱惑,剩下的同伴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他感到无比困扰,但途中不断增长的见识,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然而,坚持初心的人,很快只剩下他一人。

步行团到达广州后,潘德明补办好护照,登上从香港开往越南的轮船,前往出国旅行的第一站。

此时,同伴仅剩两人。

到达越南后,当地侨胞对他们表示了热烈欢迎,还赠送他们一笔巨额旅行费。

然而,这笔钱引起巨大的新分歧。

如果只在南洋群岛走一遍的话,剩下的旅行费,普通人一辈子都花不完。

于是,剩下的两名成员主张在南洋游玩一圈,勉强把“环球旅行”的计划完成,就带着钱打道回府。

那一刻,潘德明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环球旅行,宣扬中华,为国雪耻”,只不过是有些人用来敛财的借口。

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打着环球旅行的旗号,从国外侨胞那里骗到了大笔钱财。

他忍不住写信告诉家人:

那时我难受极了,不得已向他们建议向西行,那里华侨很少或没有,也就是步行团大吹特吹要去的地方。

他们当然不愿去,我只能离团独自前进,步行团就此完结。

曾经,潘德明一人默默出发,小心翼翼地追随同伴,历经喧嚣,却只剩下他一人在迷雾中踽踽独行。

他拿着分到的旅费,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部劣质相机,孤身一人继续前行。

曾经轰轰烈烈的步行团,一路南下,成员越来越少。

如今,刚刚走出国门就宣告解散,成了潘德明一个人的旅行团。

即使如此,潘德明孑然一人,独自面对旅途中的艰难险阻,也从未想过退缩。

从越南西贡离开时,潘德明的照片,频繁出现在国外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他爆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明星。

当地报纸对他大肆赞扬,鼓励他继续前行,还呼吁当地华侨提供资助,帮助他实现目标,甚至把他称为“为国环球旅行的人”。

其中,华商胡文虎对他帮助最多。

胡文虎并非泛泛之辈,他是新加坡地区,唯一与著名侨领陈嘉庚齐名的华商。

南洋地区百年药号“永安堂”的创立者,正是胡文虎。

他的工厂生产的龙虎牌万金油,至今仍然是全球华人日常使用的必需品之一。

(新加坡富豪,胡文虎)

胡文虎家资丰厚,地位非凡,掌握着巨大的华人资讯王国,他一手创办的《星洲日报》,是当地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潘德明一到新加坡,《星洲日报》就对他进行大肆报道,胡文虎本人也在第一时间接见他,并提出资助他的旅程。

那时,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是英国的,没有国家的概念。

对当地华侨来说,唯一的祖国只有中国,凡是祖国来的人士,都有一种亲切感,好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而潘德明的行为,正代表着他们心中的一场中兴之梦,预示着振兴中华、民族富强。

于是,在胡文虎的号召下,潘德明得到一笔丰厚的捐助。

为了感谢胡文虎,潘德明想到请他题词留念,将来后人提起这件事,自然能明白胡文虎的贡献。

他请人制作了一本重达4公斤的书册,命名为《名人留墨集》。

第一个在上面签名题词的人,正是胡文虎。

胡文虎对潘德明的行为大为肯定,鼓励他说:“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然而,国内的父母亲人却认为,不上学、不工作,跑去旅行,分明是不务正业,相继来信,劝潘德明返程回国。

潘德明不甘心,他在当地侨胞的资助下,带着一部性能优越的新相机,登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

他到印度的第一站,是著名诗人泰戈尔当时生活的城市:加尔各答。

那时候,泰戈尔极力赞同印度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

听说了潘德明的经历,他深感志同道合,不仅把潘德明请到他家里做客,还和他合影留念。

潘德明英文熟练,和泰戈尔畅谈了很久,离开时,泰戈尔还送给他一幅亲手画的画。

(潘德明和泰戈尔合影)

另外,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也主动接见潘德明。

甘地代表着印度独立,被人们尊称为“圣雄”,他对潘德明说:“希望我们两国迅速自强起来。”

分别时,还送给潘德明一张签名照。

在甘地眼里,潘德明和他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在他的鼓励下,潘德明意识到了这次旅行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实现个人梦想,还关乎着民族复兴的自强精神。

离开印度,漫长的旅程还在继续,潘德明在途中遇到的种种险境,令常人难以想象。

比如,他时常会遇到猛虎,只能随身携带一面锣,白天总是一边走一边敲锣,用锣声把老虎吓跑。

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带来的危险,因为文化不同带来的冲突也不少。

有一次,他想问当地人要水喝,当地人问他信什么宗教,他不了解当地文化,回答错了。

村里立即涌出来一批人,提着棍棒,把他围在中间,最后好不容易解释清楚来历,才逃过一劫。

此后,潘德明一往无前,非洲大陆,欧洲各国都遍布他的足迹。

在法国,他见到驻法大使顾维钧。

因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这一爱国行为,也推动了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对那个时代的青年来说,顾维钧是他们最崇拜的人。

顾维钧对潘德明大为赞赏,还把旅居法国的少帅张学良引见给他认识。

一番畅谈,张学良将潘德明引为知己,不但请潘德明吃晚餐,还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写下“壮游”二字。

临别时,张学良鼓励他:“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后来,他们在英国重逢,张学良还特意送给潘德明一张前往美国的船票。

对潘德明来说,虽然环球之行艰难困苦,他却获益匪浅。

沿途各国的奇情胜景,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各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礼遇,都是宝贵的财富。

漫长的旅行还在继续,国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潘德明。

他的事迹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事件,各国名流也以会见潘德明作为一种时尚和荣耀。

随后,他抵达华盛顿。

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听说潘德明到美国来了,对他的旅程极为感兴趣。

不但亲自接见他,亲手送给他一枚金牌,还出言挽留,希望他留在美国,加入美国当地的旅行组织。

潘德明委婉拒绝,继续前往芝加哥。

美国正在芝加哥举办世博会,阴差阳错之下,潘德明意外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

世博会上,新兴科技带给潘德明全新的体验。

福特汽车公司的讲解员,送给他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制作汽车的原材料。

潘德明大为震撼,这些东西中国都有,为什么中国造不出来汽车?

他又了解到,生产飞机的原材料里有石英石、铁矿石等,而这些矿产资源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储藏量非常丰富。

当时,青藏高原还属于“空白地”,没人到这一块地方去过。

于是,潘德明决定尽快回国,为祖国发掘矿产资源。

听说他的计划后,世界各地的华侨积极筹款,一共捐赠给他10万元旅费,支持他考察青藏高原。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这笔钱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途中,他特意改变行程,拒绝登上日本的国土,以此表达爱国决心。

然而,当他准备实施考察青藏高原的计划时,卢沟桥响起枪声,七七事变猝然发生。

潘德明痛苦不已:

起初回家的一两个月,我常常暗中痛哭,拿了针在缝衣服时,也呆呆地想:我的一生完了。

华侨们的希望也落空了,旅行时的旅费是华侨们捐助,这是华侨们的血汗钱。

国难当头,潘德明始终没办法实施考察青藏高原的计划。

他去信向各位华侨解释,他已经把所有费用都捐赠给国家,用来支持抗战事业。

(潘德明和各国名人的合影)

新的旅行计划被迫终止,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实现。

或许是因为理想落空,也或许现实生活带给他压力,不久后,潘德明改名为潘子明,抛弃一切荣光,回归平淡。

结婚后,他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1949年后,他则长期处于失业状态。

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一面在汽车材料行工作,一面利用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裁缝技术,帮人熨烫衣服挣钱,补贴家用。

之后又另添了一项兼职,替人画画、制作宫灯,换取微薄收益。

可即使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他也没有想过利用曾经的名气大赚一笔。

一次,有记者专门从国外赶来拜访潘德明,找到他住的地方,周围却没人认识叫这个名字的人。

记者拿出照片,终于在邻居的带领下找到潘德明,记者问他:“你是不是潘德明?你认识他吗?”

他笑着摇摇头,淡淡地说:“不知道,不认识。”

记者磨破嘴皮,他也不肯承认自己就是潘德明,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记者无奈,只能无功而返。

特殊年代,他的《名人留墨集》被扔进垃圾堆,无人问津。

此后许多年,世人再不知潘德明。

往事尘封,无人再提起潘德明,连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有过怎样的壮举。

有人这样跟潘德明的孙子潘溯形容:“你爷爷,我们感觉就像是一个菜场里面刮鱼鳞的糟老头。”

实际上,只要潘德明愿意,他不必生活得如此辛苦。

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事迹,吸引别人关注,打着旅游的旗号骗人捐赠,也可以把曾经的功绩大吹特吹,请求国家帮助。

然而,对他来说,环游世界带来的阅历、见识,比任何物质都珍贵。

一代英豪,就此落幕。

为了纪念他,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把最高奖项命名为“潘德明骑游奖”。

《名人留墨集》里,潘德明曾亲笔写下自己的精神追求:

余此行,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要一往无前,表现为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对精神丰盈充实的人来说,一斤米二两盐的生活更为简单质朴,物质过多反而是累赘。

有句话说得很对:“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愁,保老人万年安康,儿女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粮。”

然而,金钱和物质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

人世间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用金钱来衡量,未免本末倒置。

生活不易,再难也不要忘记迎着光,开怀大笑,努力奋斗,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THE END
0.骑行大侠朱志文是纯粹的人。 在年初第十三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颁奖典礼上, 他获得了“最佳背包客”奖。 颁奖词写到: “骑自行车环游世界, 是人力机械创造伊始的最初梦想, 每个时代都有完成这一壮举的代表人物。 朱志文的单车环球的艰难、故事性, 更有生命力。” https://www.meipian.cn/28gr3dxn
1.小伙5个月独行3大洲到埃及拍照被当FBI扣留环球旅行一个山东小伙子,高中毕业后在重庆当了5年艺考美术老师,今年4月他辞职后,从山东老家出发,坐火车北上到了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买了辆摩托骑着去莫斯科,然后又买辆自行车玩转欧洲,再换乘飞机去非洲。历时5个月、花费4万元,他一个人游历了三大洲,并且用照片和摄像机记录了整个过程。 https://news.sina.com.cn/s/2014-12-17/021631292720.shtml
2.骑自行车的人素材骑自行车的人图片素材下载觅知网为您找到951个原创骑自行车的人素材图片,包括骑自行车的人图片,骑自行车的人素材,骑自行车的人海报,骑自行车的人背景,骑自行车的人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骑自行车的人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https://www.51miz.com/so-sucai/1997522.html
3.长途自行车旅行常识须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长途骑自行车运动健身或是旅游、考察等等。 既可以锻炼身体、饱览风景名胜,又可以深入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深入的考察、体验许多鲜为人知的风土民情。 当你也要准备骑自行车做长途旅行。且没有经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先是做好心理准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28/23/5964710_502102591.shtml
4.四明山、千岛湖、浙皖天路4加2骑行4➕2游骑,是指汽车加自行车,自驾旅游骑行。自驾到达旅游地点,骑行单车游览周边线路景点。汽车四轮加单车两轮,所以叫4➕2游骑。这次的游骑活动参加者共六人,由泰州海陵区自行车协会副秘书长平版和毅兄领队,队友有陈强生陈亚玲夫妇、陈文、周满松。出行装备是平版七座的MPV大众途安城市旅行车和五辆单车,顶架上放https://www.meipian.cn/31lyp6vh
5.你在旅途中,做过最疯狂最刺激的事是什么?后,我一路赏奇松、跨南峰,观西峰,骑苍龙,在小苍龙岭上、沉香劈山救母之处留影后,登上西峰峰巅巨石,感受了西峰居高临下的气势后,准备前往峰北绝顶西 石楼峰处。路过一悬崖边,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叫住我说:老师,敢不敢在这块石头上照张相?我说,有什么不敢的,于是就坐在上面,让那位年轻人给我照了两张相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6659769.html
6.骑自行车的叫什么人骑自行车的叫什么人 骑自行车的人通常被称为“骑自行车的人”或者“骑手”。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者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的人可能会有更具体的称呼,比如自行车运动员、骑行爱好者等。 打开易车App,进入“易车榜”,查看最新最全汽车产业数据https://www.yiche.com/baike/29317678.htm
7.轱辘思思自行车环球计划,有没有人要加入啊?(长期更新)自从第一次接触到自行车旅行,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项运动。要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好的办法就是骑自行车穿越那里,因为自行车旅行更加直观。不用隔着一层玻璃,封闭自己的区域与这个世界接触。同时自行旅行也更加的方便,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休息,不用担心机票,不用担心半夜没有找旅馆麻烦,因为自行车旅行通常会选择露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1092079/?from=mdouban
8.合肥适合骑行的地方合肥高颜值的骑行路线5条骑自行车旅游的路线在这个城市中骑行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本文为大家推荐了合肥5条骑行路线,分别为环城路骑行游:环城东路与长江中路交口—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与长江中路交口;城区骑行游:安徽新华学院—桃花潭公园—南艳湖—古埂公园,还有紫蓬山骑行游、环湖人文探秘骑行游、巢湖骑行游,让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去领略合肥https://m.maigoo.com/goomai/218957.html
9.悠生活·旅游大玩家:骑车游中国《骑车游中国》编委会编2.自行车= 代步工具+健身+旅行 自行车功能的改进,自行车旅游大众化成为可能,现代化的自行车——带变速的山地车、公路车、旅行车、躺车、折叠车、二轮车,这些自行车,颠覆了中国人“自行车 = 交通工具”,骑车旅游,游玩健身双丰收。 3.骑自行车= 健康时尚 现今自行车市场日益多元化,从工薪族到CEO,从耄耋老人到几岁的http://www.queshu.com/book/11146701/
10.80岁环游中国——“单车爷爷”的诗和远方教育膝盖处的囊肿,也严重地干扰了老孟的骑行,每次上车都很困难。走了一段时间后,老孟身体储备的能量基本用完了,人瘦得皮包骨,骑在自行车上都感觉硌屁股,最后,屁股全都磨坏了。 从石家庄到太原,要穿越太行山,老孟说从来没见过那么陡的坡,上坡的时候,推着车都寸步难行,下坡的时候根本刹不住,一搂手闸,闸皮飞了,手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302/c367001-29119653.html
11.关于骑行的经典网名,你一定见过不少人用过!有人问我你要骑去哪?我想说我要骑行天下! 9、转山 是一部影片带出来的网名,《转山》让骑行西藏成为时尚,同样它的名称也被骑友们所喜爱。 10、骑上单车去旅行 这类格式的网名在骑友中非常常见,格式雷同,“骑上单车去西藏”、“骑上单车去拉萨”、“骑上单车回家”等都是此类网名的范畴。https://news.jstv.com/wap/a/20171006/15072974147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