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好故事:蔡炼 一条行走在沙漠里的鱼
新疆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
蔡炼:一条行走在沙漠里的鱼
亚心网讯(记者张雪红)人生的故事是选择和努力的花朵,33岁的蔡炼选择在昆仑山下盛开。他是长沙望城长大的一条鱼,他是一条行走在沙漠里的鱼。
他爱游泳,以前是在家乡的江河里,现在是在新疆的沙海里。
蔡炼带着湘江的诗情,带着自由、博爱、奉献的梦想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绽放,摘取了爱情的花朵,结出了生命的果实。
与时代“逆行”的人
策勒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蔡炼是一位说着湖南普通话的新疆人。
在家人、朋友和同学眼里他是一个另类,是与时代“逆行”的人。
他考大学到了新疆,大学毕业后他去了策勒县乡村学校支教,然后又毅然决然地留在了策勒。
蔡炼考大学前,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他想要到西部去,要去新疆求学。当很多人追逐快节奏的生活,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时,蔡炼越走越远,从城市到了昆仑山下,到了沙漠边缘。
2001年9月,他到新疆师范大学报到。2006年6月,蔡炼到了策勒县奴尔乡政府做秘书工作,当他得知乡中学缺汉语老师时,他请愿去奴尔乡中学支教。
学校离策勒县城有120多公里,昆仑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映照着他的梦想。当时他奇瘦无比,1.75米,只有55公斤。内心的梦想帮他抵挡着南疆的狂风。
“我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生炉子。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但我可以为学生们指引未来……”这是蔡炼9年前在奴尔乡中学支教时日记中的一段话。
全校450多名学生。蔡炼除了给孩子们上汉语课,还给孩子们上过生物课,一周上26节课,还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辅导数学、物理,带着孩子们一起割苜蓿勤工俭学,为很多孩子拍下了第一张照片,课间和孩子们玩翻绳。坐在孩子们中间戴着小花帽的蔡炼更像一个大哥哥。
皮肤干裂、流鼻血、头晕……蔡炼差一点倒下。环境的不适应、文化的差异都被孩子们的眼神所融化,孩子走了一个小时捧给他的一碗酸奶,自家树上的三颗杏子,村民们热烈的麦西热甫,感动了天地神灵,让蔡炼克服了一切。
支教期间他回过一次乌鲁木齐,瘦弱黝黑,嘴唇干裂着,他的朋友看了都流泪了。
在朋友眼里,蔡炼是时代的良心;在孩子们眼里,蔡炼是沙漠中行走的爱与阳光。当他要调到策勒县人口计生委工作时,他和孩子们都哭作了一团。
而他的心永远牵挂着那所学校的孩子们。“我的学生古丽阿瓦考上了新疆师范大学,成了我的学妹,布威赛丽麦考上了新疆医科大学,买吾兰考上了喀什大学,努尔比亚木考上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有些毕业当了老师,有很多上了中职学校早已工作,曾经的小孩子和我一样高了。”蔡炼说起这些兴奋无比。
行走在沙漠里的鱼
父母以为,蔡炼支教结束就能回长沙,回到他们身边,而新疆留住了蔡炼的诗情和江南梦。他放下了心中的湘女,放下了对故乡的思恋,留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做了一条行走在沙漠里的鱼。
离开奴尔乡中学时,蔡炼开始考虑未来,考虑是否留在策勒生活。
前年夏天,蔡炼出版了散文集《行走在沙漠的鱼》,记录了他在奴尔乡中学和孩子们的故事,记录了他2009年决定留在策勒的心路历程。书中有他的散文《腾飞吧,我的策勒》,诗歌《我的奴尔》。决定留在策勒的那一年,他调到了策勒县委办公室工作。
虽然离开,他对奴尔乡的牵挂却不曾改变,他多次重回奴尔乡中学,为学生带去词典、图书、电脑和爱心捐款等。涌向奴尔乡中学的爱心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疆各地,蔡炼通过朋友、同学、博友为学生们不断送去温暖。
他重回奴尔乡时,会抽空去看望学生的父母。他还会在他站的讲台上为学生们再上一堂课,虽然已不是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但在他眼里都是他的学生。
从他支教开始到今天,他先后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3万元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为学生购买参加双语比赛的服装、为学生交学费、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到乌鲁木齐、喀什、库尔勒出差,他都要去看望他教过的孩子,鼓励他们。
每次去奴尔乡,蔡炼都说是上山,他的文字中总是出现:说不完的奴尔,心中的奴尔,我的孩子们。奴尔乡改变了蔡炼人生的方向,孩子们的需要让他留在了策勒。他已经习惯了吃牛羊肉,爱上了策勒的阳光。他的博客、QQ空间总在更新策勒的发展变化,向大家汇报他的学生们的成绩。
蔡炼说:“一个孩子毕业工作后,他的家庭就迎来了希望,摆脱了贫困。我的好几个学生都当了老师,我真是高兴,他们是新疆的希望和未来……”
他的孩子们长大了,他们相互牵挂,相互关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
新疆的风在蔡炼的身上吹过了十五载,他已从一名瘦弱的书生成长为强壮的南疆基层干部,经历过人生的洗礼,经历过新疆阳光的沐浴,他的身体、思想都无比强壮。
畅游沙海的鱼
温暖的小家,让他这条在湘江里长大的鱼有了在新疆沙海里畅游的能量。
蔡炼结婚半年后,他的父母第一次到了策勒县,看到儿子在昆仑山下有自己的舞台,两位老人第一次表示不反对他留在策勒生活。父母的支持让他放下了内疚和后顾之忧。
现在的蔡炼已是一个策勒通,哪个乡发展什么特色,哪个村有知名的民间艺人,哪个村的文化活动最有特色……他走到天山南北,走到全国各地随时都要为策勒代言,给朋友同学讲策勒县的历史文化,推荐丹丹乌里克遗址,说县上的特色产业,讲援疆项目……
任何时候他都充满激情,一字一句中都是对策勒满满的希望和热爱,他和家人已融入了策勒的血脉中,工作之余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歌颂他脚下的土地,抒发他的情思。
去年春节休探亲假,蔡炼和妻子分别回了各自的故乡,看望了家人。为了赶时间大多数都是坐飞机,但蔡炼更喜欢坐火车,他喜欢用眼睛感受从沙漠到绿洲,从塞外到江南的视角变化,细细品味他热爱的新疆和故乡的变化。
今年春节,蔡炼邀请了家在且末县的同事祖力皮耶·吐尔逊到家里一起过除夕,年夜饭有南方家庭必不可少的鱼,有新疆人爱吃的清炖羊肉,有任锐歆和祖力皮耶·吐尔逊一起包的饺子。大年初二,十几位同事去他家拜年,他们的学生纷纷送上新春祝福,一家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27日是星期天,蔡炼要加班去对口帮扶村策勒乡阿日希村,任锐歆双休日两天都在加班给学生上课,28日、29日,她和同事要参加自治区送教下乡培训。没人带女儿,蔡炼下村时就带上了小萌萌,萌萌很喜欢乡村的牛羊。当天蔡炼还有一项工作是陪工作组参观,去策勒县城市规划馆时,他也带上了女儿,小家伙被各种模型所吸引。
蔡炼已离不开新疆,他在新疆生活近十五年,书写了动人的故事,新疆师范大学的同学校友们为他点赞,以文字相聚的朋友们为他骄傲,他的学生以他为榜样……
一首生命的诗
□王春华
读过文章,就像读了一首诗。主人公蔡炼用他选择的人生路书写了一首生命的诗。激情是它的韵律,从15年前开始到现在,还将一直继续下去。激情,让他有了这个看似“另类”的选择,激情,让他在选择之后有勇气面对所有的不适与艰难,激情,让他在收获之后生出对未来更充分而洒脱的信心。
激情来自哪里,激情缘何可以一直持续,因为诗里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感恩。孩子们的需要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此深深感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还有什么比被真实需要着更重要。被需要,激起的是生命最深层的潜能,超越自我,于是源源不断,力大无比。“孩子走了一个小时捧给他的一碗酸奶,自家树上的三颗杏子……”他的生命就在孩子们淳朴的表达、用心的需要中真实地展开了,他的生命跨越几千公里,在南疆的一个小村里与生命的源头联结了。这就是他生命的选择,所以,他不会不来,他一定会来,这是生命的召唤。不管时间与距离的限制。只有找到了可以承载这样生命的生活,他才可以安心,他才可以活得生机勃勃,也让周围的人在怀疑不解了很久之后最终喜欢上他生命流露出的韵律,一首美妙的生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