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起源于一种说故事的形式,东方人善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就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这是个很“模糊”的方式,但智慧也在于此。在提笔的那一刻,我很难界定各个设计专业之间、设计与艺术之间、画图与绘画之间的界限,你越有兴趣了解它们,那个界限就越模糊,但想象的画面却越来越清晰。
我很难说清自己的画法,暂且叫它“图绘”吧,既包含“图纸”的图示语言,又有“绘画”的动机。我的画法不存在技巧,也没有艺术的包袱,试图摆脱图示语言的限制,纯粹是用所学所得做性情之游戏,以这种“无用”的真情寻找自由的方式。我偏爱用线,较为精细和刻板是“图”带给我的影响,我在用制图方式“画”的过程中也逐渐允许自己犯错,享受着偶然性带来的刺激,接受稚拙的同时,也学着自我控制。
继《行走的笔尖:设计师手绘札记》的出版,我对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对各类知识的渴求愈发浓烈,然后将浪漫的想象绘录下来。必须面对的是,科技越发达,手的功能越退化,脑部可能也随之退化,我恐惧那种不想再深入思考或失去好奇心的状态。今天的图像语言,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让我们越来越迷茫,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会发现原本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难描述和生动的,在记录的过程中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认知。
01
四季
既凉还暖、欲言又止的早春,
是属于大黑哥和胖花妹的
三月里的白玉兰,从毛茸茸的嫩芽中傲然绽出,孤去一切缠绕和沾滞。她意不在地老天荒的长久,而在独标孤帜的性灵挥洒,让生机乍露。她不是在等春天来,而是让春天来。
圆明园的荷,有小龙仔
六月的北京圆明园是荷海的世界。看着看着,荷叶、荷花越来越模糊,花木是幻,鱼儿是幻,忽然一条小龙游过,似流光逸影,无从确定,皆为幻相,虽有而无,又幻而得真。
枯苇荡荡,岸影淡淡
寂寞,是秋天偶尔显示的气氛,似乎是我们落寞情绪的表象,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沉思虑,是难以触摸的心灵细语。当放眼远山暮霭的空阔时,尘世的风烟已渐渐淡去,留住一个释然的世界。
国家植物园的腊梅
腊梅,似这凛冽寒风中的一丝热流,浮躁中的一份平静,它的暖将周遭一切躁动、冲突、挣扎都融化,在清冷中,在现实的种种束缚中超越出来,倔强地绽放着。如若问这是哪处园子的景观,那就去瞧瞧吧,这就是北京国家植物园冬天真实的样貌。我以为,要想将事物的真实表达出来,重要的是人与环境的交谈,常常,对环境的认知就是自我的镜像。
02
动物园
动物园里的唠嗑 ·(一)
“猩兄,你们干什么去?”
“行走啊,看你们的图片,不是走一走就直了么?
动物园里的唠嗑 ·( 二 )
“我其实吧,就是有点馋,吃的多了点,现在岁数大,新陈代谢也慢了,不然我比他们能飞!”
“净搁那儿说废话,谁不是呢!
动物园里的唠嗑 ·( 三 )
狼:“数羊会犯困吗,也就人能想出来。(流口水)”
羊:“咩—— 您还是犯困吧。”
“狐”语前世
一位朋友讲他与一位老者聊天,整个聊天过程都让他感觉在和一只老狐狸说话。他问,你信不信有的人就是狐狸变的,我说信。
于是,我便把这瞬间的灵感以墨色翻滚,游戏之间照见我们自身的前世今生。
03
生活
齐同物我,心与天游
广阔的梦境,可以还原人的质朴,让生命的真性自在彰显。陶醉于梦境,不是对当下的逃遁,而是对物我分别的超越,将自己的精神从窘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返归性灵的清透。
虽然怎么看都不像莫兰迪,但这就是我观展心得。“白色”是莫兰迪审美的基础,他的许多静物版画都有留白,与绘画区域形成鲜明对比,将物体从日常的普遍现实中解放出来。我只是把静物换成了猫,猫是动物,得动啊,情节就展开了!
人心灵的“远”,是内在世界的迷惘造成的“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世界的一切,都在会心处。于是,便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即兴即景的表达。此时的“兴”在疏密、浓淡之间,疏处即是浓处,浓处也可出淡韵。
甜歇
喜欢“拿破仑”的原因大概是与专业有关,它结构性强,空间层次丰富。蓝莓的支撑作用很重要,奶油的浓度、密度和硬度考究, 是粘合剂,裹附着蓝莓粘接了三层酥脆,垂直界面完全暴露,内容丰富,一览无余。咬上一口,身心立刻变得柔软、酥脆、绵甜。
在“线”上
生活和工作交织、纠缠在一起,就像一直处在乐曲的结尾处,断如复断,乱如复乱。我们都如此,不可消极,也不必美化。
04
展览
泉州提线木偶非遗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人偶表演于一炉,老艺人气力拿捏、演绎技巧全在线里了。这木偶道具虽为帐中演戏而用,是戏外之戏,难道天地不是一个大的罗帐,上演一场场大戏吗?木作骨骼线作筋,却在人前人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舞台中的演员,是这戏中人
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中华世纪坛)
死亡贯穿古埃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鱼与木乃伊身形相似,一个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故事中非常活跃的主角,自带的神秘感和魅力让他们得以永生。
05
行走
公路旁,沙漠边
驶在新疆南疆公路上,单调的沙漠景观连续出现几个小时就扎进了记忆里,这个图景是我重建的,或许比实景更真。
在沙际,引颈遥望,没有对谈者,除了公路,没有与人相匹配的气息,似解脱未解脱,想超越未超越,寂寞得无可奈何。这是一种无时间的真实,好似一人奔跑其中,对着苍天狂喊,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时,我倒渴求起时空性的黏滞带来的束缚了。向建设这片土地的人们致敬
香荔天堂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调研。六月的广西是香荔天堂,为朴素的乡村注入了活泼的红色波点与甜味。初食清淡,回味浓香。
06
遐想
变化
人生就是在流幻百年中,透过浮华,觑生命本相。从满腹的牢骚,渐转为生命之吟哦。对生死的思考,是一份有意义的徒劳,能让人看到人生的全部和界限。有时需要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有时又需要用总有一死的决心来思考。
戏场
徘徊于真幻之间,游转于人生戏场,幻中有故事,戏中有本色。画画也像戏剧一样,随缘设法,就像以“逢场作戏”来表现这片土地上的众生相,幻相即实相。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时间是绵延的,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一维延伸。空间是相关的,此物与彼物在相对中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突出的是联系性和流动性特征。如果将时间和空间具体信息切割,将片段重组,是否遁入了金刚不坏的静穆而永恒的世界?
“恐惧”的怀念
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到北京玩。那年夏天,我对北京动物园的全部记忆只有大蟒蛇,站在两栖馆二层的中庭玻璃幕墙前,妈妈和我都吓得动弹不得,似乎口鼻与双腿都已被巨蛇缠绕。现在两栖馆的中庭还是那个中庭,但一条蛇都难寻,恐怖场景已不再,但我每次穿过动物园都要在这里驻足,回忆着当年的恐惧,还有——想念妈妈。
巴别塔
“人”,一个解释世界、利用世界的控制者,被自己的知识、情感、欲望等裹挟,编织了一个“言说”的世界。如果,或是偶尔荡涤人的“言”,忘记知识所赋予的刻度,会不会恰与天地契合。
很难讲绘画的用处,如果以它为生,那不管是从事艺术还是实用美术都必须有用。如果只当无用的喜好来讲,画画的实用性也清晰显现,只不过需要长时间的自我培养才能感受到那种自由。我不否认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可能做得更完美、快捷,同时也要看自己是否需要人工智能来代替自己去感受。
当我拿起笔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时,我记录,我思考,并在记录和思考中扩展和放大我的视域。那些原本惯性的、几乎无知觉的日常性突然有了一种新鲜感,周围原本似乎昏沉的世界突然活了过来,能够感受日常的能量,包括自然的光和绿,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的图绘语言也会因为发现的警醒而警醒,从而穿透庸常的生活,以一颗平常心获取崭新的意识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