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056字,阅读完需要10分钟
访客
艾敬,辽宁沈阳人,艺术家、创作歌手、作家,曾创作出版发行5张个人演唱专辑及其他EP单曲。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独特的音乐风格风靡亚洲,被誉为中国最具才华的民谣女诗人,曾创下华语歌手海外销售记录,出版《艾在旅途》《挣扎》等随笔散文集。
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2012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I LOVE AI 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成为该馆建馆以来首位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2014年5月,“LOVE AIJING:艾敬的爱”巡展上海中华艺术宫,也是该馆成立以来首位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2017年11月,美国赫希洪博物馆授予其“32位全球顶尖女性艺术家”荣誉。
一位歌手如何转身成为当代艺术家,这种跨越是如何发生的?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当代艺术家艾敬,是这些问题提出的引线。
3月25 日,艾敬艺术个展“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在深圳美术馆举行。这是一次宣扬爱、歌唱美好的视觉冲击。它让人们看到,作为著名歌手的艾敬,已经远行,作为艺术家的艾敬正在刷新公众的认知。
抱着吉他吟唱,是歌手艾敬的经典形象。网络资料图
深圳是艺术家生涯开启之地
深圳对于艾敬,不是陌生的城市。
早在2007年,艾敬就首次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深圳的展览——著名策展人艺术史论家黄专策展的艺术联展《预感》上。10年过去,从艺术新人变为“32位全球顶尖女性艺术家”之一,她重回深圳,这次是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来深圳开个展的艺术家艾敬。受访者供图
艾敬说,深圳是开启她职业艺术家生涯的地方,因此这次在深圳办个展,对她而言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关联和机缘。
“在这十年里,做为职业艺术家我参加了很多重要的艺术联展及个展,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我是第一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中华艺术宫及米兰昂布罗修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我的创作形式也很多样,有架上作品以及雕塑和装置,材质的选择也很丰富;有大理石,金属,旧毛线和鲜花等等。”艾敬说。
艾敬和她的视觉艺术作品。受访者供图
确实,跟歌手艾敬一样,艺术家艾敬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性,鲜花、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门、大写的Love,都成为她的艺术言语与重要创作元素。它们分布在展览现场,在画布上呈现,也在装置中低语。艾敬还把自己工作室中创作时常坐的椅子也搬到现场,让观众体味她在创作时的情绪与心境。
艾敬表示,对这次小而美的展览,不管是展出的主题,还是作品所传达的寓意,她都很满意。“我在深圳美术馆看场地的时候被一株枝繁叶茂的鸡蛋花树所吸引,这使我想到了我的一个装置系列作品《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我以此来命名这次展览。本次展出的作品也围绕这个主题带来两个不同系列的架上作品分别是《我爱颜色》以及《烈日下的行走》。我还带来了在我过往展出的部分重要作品,共展出作品13件,是一个很精致的展览。我的每一次展览,都会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特征,而思考整个展览需要呈现的面貌。”
生活在纽约没有维和感
艾敬为何会喜欢选择鲜花与英文单词Love作为主要元素进行创作呢?
她解释,“我在创作上的精神内核是love,我相信爱的力量是来自于宇宙里最强大的正能量,遵循着这个信念,我的作品里所呈现出来的爱也是不同的,爱的表现力涉及很多方面。因此,我的love在环保与和平、亲情与人性等层面都有展现。”
这种不停地对Love、鲜花的绘画性书写,让人也看到波普艺术对艾敬创作的影响。2008年,她曾创作过一组形式上特别的作品。她以报纸为底,书写上当天的日期,并用日期为这组作品命名,如同对现实生活进行记录的视觉日记。
爱和花,是艺术家艾敬惯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1998年我在纽约MOMA当代美术馆看到的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那时我发现当代艺术与音乐之间的紧密关联,美国把波谱艺术叫做pop art。这与我从事的pop music(流行音乐)一样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元素,借用现实题材以及现成品去组合一个可以读懂的画面,是波普艺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艾敬如此描述。
艾敬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故乡》。网络资料图
谈起现在常住的城市纽约,艾敬有很多话说。“纽约彷佛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没有违和感。我在在那里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在那里我建立了做艺术家的决心。”
艾敬的艺术作品。网络资料图
而在她的《挣扎》一书中,艾敬描绘了很多在纽约的生活细节,其中有很女性化的视角及真实的情感流露。
她说,以“挣扎”做书名,是她对过往的音乐生活以及视觉艺术创作的一个状态的概括。创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实践的过程,有时面临的一个决定就好像处于悬崖的边缘一般。挣扎没有好与坏,是一个形容词。
还会与音乐为乐但非现在
是什么力量促使艾敬放弃做歌手而转身于当代艺术,是艾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1994年,艾敬在巴黎旅行,在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看到一幅巨大的画作。正是在她被触动的瞬间,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愿望已根植在她的意识中。
艾敬说:“那件作品很像是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威廉·德·库宁的作品。是谁的作品不重要,因为当时我从未见到过这样的作品,我被震撼得呼吸急促,像是恋爱的感觉。当时那件作品很像是用拖布在随意挥舞肆意张狂,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我却因此被艺术的表现力莫名吸引了,记得我从蓬皮杜走出来,坐在广场的高处看着工业感十足的那座建筑,那时起我爱上了视觉艺术。”
1999年,艾敬第一次拿起画笔,并拜艺术家张晓刚为师,继而一发不可收拾。今天,音乐在她生活中占什么位置?还会有写歌的冲动吗?
艾敬的歌《我的1997》风靡一时。网络资料图
“音乐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最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与灵魂思想沟通的工具。但音乐的发展中,现实题材反而成为小众,越来越娱乐化的环境,使得音乐产品成为速食产品……这些都是使我转身到视觉艺术的因素。在视觉艺术创作,所有的压力都是与自身的挑战,而且视觉艺术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语言,使我感受到了艺术没有国界的跨越。”艾敬如此回答。
办一次个展,其实也如同开一次演唱会。
艾敬表示:“我知道有一天我还会与音乐为乐,但不是现在。目前我没有冲动也没有时间。视觉艺术的创作就像僧人念经一样,每一天都要念,艺术创作像是一种修行。艺术家和歌手都很辛苦,都是人前风光。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视觉艺术的实践过程中是体力脑力以及毅力的考验,都不容易。”
深圳印象
深圳人应该能体会“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南都:北京、纽约、广州、深圳、香港,你在很多城市生活过,你觉得深圳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深圳有何特别之处?
艾敬:深圳是一个巨型的移居城市,有大量的外地人口在这里生根,这里的文化很多元和包容,人们来到这里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背井离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打拼和奋斗,他们应该很能够体会和感受到我的展览主题“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所蕴含的执着与希望,正像是他们推开了深圳这座大门所迎来的机遇和挑战,艰难和残酷,但是最终我们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鲜花。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除署名外)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