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问题主要集中于农村,“剩女”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城市。 鲁海涛 澎湃资料
“剩女”的来历及发展
1、最早的官方定义:教育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2007年8月,教育部在其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将“剩女”纳入其列出的171条汉语新词语中,并将此定义为:那些生于70年代的大龄女青年,也被称为“3S女郎”——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
2、“剩女”的持续发酵与被污名:官方和媒体的共同作用
自2007年以来,全国妇联网站将新华网上有关“剩女”的诸多文章都“尽职尽责”地进行了转发,其中包括《有多少“剩女”值得我们同情》。“大多数‘剩女’不值得同情,她们更需要教育和反思。”这篇文章抨击单身女性道德沦丧,“‘剩女’们虽然依然单身,但是,一般说来,异性朋友一大堆,而且很多高学历的‘剩女’性思想非常开放,她们最喜欢到一些娱乐场所去寻找一夜情,或者干脆傍个官人或大款做二奶,等自己青春不再的时候,被别人一脚踢开才想到自己还要找个结伴终生的人。”
2010年12月,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女性的择偶压力主要源自于男性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官方媒体直接将这句解读为“‘剩女’门槛27岁,‘剩男’门槛30岁”。
媒体报道中,还有一条名为“看看你‘剩’到了哪一级”的副标题:将第一级界定为25岁至27岁的单身女性,称之为“剩斗士”,属于“剩斗士”的女性们“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第二级是28岁至30岁的女性,被称作“必剩客”,这类女性机会有限,因为她们忙于事业而没时间找男朋友;第三级是31岁至35岁的女性,叫作“斗战剩佛”,此类女性属于“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但)依然单身”;最后一级是“齐天大剩”,指那些35岁及以上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豪宅、私车,还有公司”,可还是成了“剩女”。
“剩”的本质
3、“剩女”一词的出现是以“必须结婚”为前提的
然而,中国的单身人群在扩大:1980年代,李银河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大城市的单身、独居家庭是2%,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2%。把结婚从“必需”改为“备选”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潮流。英国内政部部长杰里米·布朗曾经公开表示:“强迫婚姻是一种毁灭形式的虐待。”
4、中国面临的实质问题是适婚年龄女性不足
不足的很大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衡导致数千万男性成为“剩男”,无法找到结婚对象,而性别比失衡则源于性别歧视。
5、“剩男”往往是被动排斥在婚姻市场之外,而“剩女”则更多是一种自我选择
“剩男”普遍比“剩女”的教育程度更低、生活状态更贫困;“剩男”问题主要集中于农村,“剩女”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城市。
6、尽管男多女少,但中国男性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女性承担着更多单身焦虑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女性中只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对于男性子女,由于对“顶梁柱”、“光宗耀祖”的要求和想象,更多是逼着找“靠谱”工作;对于女性子女,那种“你幸福我们就放心了”的温情脉脉家庭观,使得逼婚逼生成了主旋律。“男人三十一朵花,女人三十黄泥巴”把对单身男性和对单身女性的双重标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单身知识女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知识男性普遍不焦虑于成婚:“尽管狼(男)多肉(女)少,大多数30岁以上单身男性仍然觉得自己处于黄金时期,丝毫体会不到(结婚的)压力。”
7、“剩女”的困境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关联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剩女’困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关联。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女性的独立性增强,但政治承诺的自由、平等并没有‘降生’到操作层面,外加传统婚配观与西方价值观对适龄女性的拉扯,三方面综合作用才产生了‘剩女’群体。”
逼婚的本质和手段
8、逼婚的实质是维持家庭稳定
不安分的单身男性被视作对社会稳定的一种威胁,而单身女性也威胁到伦理结构,因为她们作为自由的个体,既没能担当起延续子嗣的责任,也没能驯服一个不安分的男人。
在家庭内,逼婚的父母和反逼婚的子女就分别饰演了顺应者和叛逆者的角色。然而年轻人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社会、父母乃至他们自己,都仍然相信父母的家庭权威,虽然这种权威往往是以爱护、关怀乃至示弱的方式施行的。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他们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的难堪。
9、逼婚的实质还是出于解决人口危机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解决“空前人口压力”,全国妇联网站紧随其后贴出了有关“剩女”的第一篇文章。媒体经常刊登有关婴儿出生缺陷的报道,并大多将责任归咎为“高龄头胎产妇”,对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轻描淡写,却大肆宣扬趁年轻赶紧结婚生育,并倡导婚前健康检查以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使得二十几岁并希望生育的中国女性大为恐慌。
10、如何反逼婚?
在英国,为了帮助逼婚受害者,英国外交部和内政部于2005年联合成立了“逼婚处”(Forced Marriage Unit),受保护对象主要是2000万左右的亚裔移民。
官方研究显示,英国每年被逼婚者很可能多达5000至8000人,女性居多。通常情况下,女童或年轻女性被家人带往国外,然后被迫与她们从未见过面的男子结婚,以兑现两个家庭之间的承诺。负责人卡明女士日前向媒体透露,在事务组去年处理的1500多个案例中,有29%的受害者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为一名5岁女童。
澳大利亚政府在2013年出台了一项禁止逼婚的新法律草案,其中规定,用强制、威胁或欺骗等手段迫使他人在违反意愿的情况下结婚,将被视为违法。
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融入,逼婚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偏远地区的女性更是因为社会地位低,受教育有限,没有能力反抗。目前,澳政府正努力开展相关培训,教一些女性重新认识婚姻以及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等。
该草案在2015年8月通过,草案规定任何强迫还未理解婚姻仪式的人结婚的做法,都可能会招致法律制裁,对于他们的判罚将与“最严重的帮助奴役他人犯罪”的处罚一致,最高可以判处9年有期徒刑。
在中国,春节对于数以万计的未婚人士来说,可能是忍受多于享受。2014年春节期间,某著名婚恋网站刊登了一则具有“逼婚”嫌疑的广告。一个年轻姑娘面对年迈的外婆,被反复地问:“结婚了吧?”而后姑娘不堪承受心理重压,告诉自己“我不能再慢慢挑了”。在该婚恋网站婚配成功之后,姑娘走到正处于弥留之际的外婆面前说:“外婆,我结婚啦!”
今年春节,有一群“忍够了”的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反逼婚联萌”,她们打算通过众筹在春节期间在北京地铁投放至少一个月的反逼婚广告。“不管是不是面临被逼婚压力的朋友,都可以表达我们的态度:选择单身还是婚姻,选择何时结婚,都是我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