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进入“女多男少”时代

幼儿园都是男宝,大学校园都是女大学生,这是当下中国发生的反常一幕。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出生性别比的性别差距上,中国排名全球145,在所有调查国家中连续两年倒数第二。

但偏偏,同年,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性别差距,与芬兰、冰岛、法国等一众发达国家一样,并列第一。

这么极端矛盾的数据,何以同时成立?

我们专门扒了教育部和数百座城市统计局网站的数据,发现个惊人的现实:高校里的女生,越来越多了。

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468万,其中女性295万,男性只有173万。这意味着,每100位女生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对应的只有58名男生!比例逼近惊人的2:1。

然而,这一年龄的男女比例,在当年出生时明明是“男多女少”。也就是说,在出生就“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数量不占优势的女性反向“杀入”竞争极为激烈的高等教育,挤满了大学校园。

在一步步迈向高等学府的道路上,成千上万的男孩们被接连“淘汰”、分流,女孩们则一路杀出包围圈。难怪有人感慨,“一路升学的过程,就是男同学越来越少的过程”。

这是一场几乎没有人料到的局面。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大学里的男生比例,越来越低?

随着高等教育女性群体的激增,一场巨大的连锁反应开始了,关系到未来20年的大学生就业、婚恋市场格局。

中国女性,正在集体用行动,开创一个历史性的高等教育“女多男少”时代。

2022年,本科招生数中,除全国平均性别比已经逼近2:1之外,不少省份的数据更呈现出了绝对的“阴盛阳衰”:

云南招本科生12万名,其中10万女性,2万男性;

广西招本科生14万名,女性10万,男性4万;

内蒙古招本科生6万人,女性4.6万,1.8万男性;

还有河南、山东、重庆、贵州……这几个出了名的高考大省,本科招生性别比都低于50。

这意味着,在这几个省份,一位男生,可能就对应三个,四个,甚至是五个女生。

放眼全国,唯一一个逼近本科招生性别比1:1的地区,是虹吸全国生源的北京。此外,上海、江苏、天津、黑龙江、西藏也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则全部“沦陷”。

惊天巨变,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如果还原这一代人的升学轨迹,就会发现“一路升学的过程,就是男生一路缓慢消失的过程”。

从全国平均值来看,其演变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116.1名男生;

初中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115.5名男生;

高中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97.2名男生;

大专校园里,100名女生,对应周围90.8名男生;

本科校园里,100名女生,对应周围就只剩下58.7名男生了……

中考和高考,成了“筛掉”男生的两把大漏勺:一旦离开了义务教育阶段,男生数量就急剧下降。

“男孩开窍晚”的固有认知,甚至没有得到检验的机会,数百万初中男生就直接跌倒在起跑线上,被分流至职中,无缘高中,更遑论遥远的本科。

知乎上的经典问答,类似的认知非常常见

今时今日,生女孩比起生男孩,其成为本科生的概率,起码大了一倍。

这在海南、广东、江西等部分区域有“重男轻女”传统大省,则更为突出。

例如江西,2004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初中男生比女生多出27%,但到本科招生,女生就已经比男生多出将近四成。

硬生生从无数男生的包围圈中,克服了无数困难,一路“杀”进高等学府,海南、广东、江西的女孩子,堪称全国最励志的女生。

与最励志的女生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残酷的现实。

数据显示,这几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还在逆势抬头,始终无法降至107以内的正常范围。

正当18岁的女生们在高校挥斥方遒,同一时刻,我们的新生儿男女比,已经从108.3抬升至111.1。

本以为从2021年开始,我们能够彻底与“110”时代告别,尽快进入正常范围。

然而,伴随着二胎三胎取代一胎,成为新生儿的主力军,不少渴望“追个男孩”的家庭“发力”,终于让全国各地幼儿园相继涌现了“男男男女男男”的惊人一幕。

从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开始,多孩占比就一路上升,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生力军”。

班里25个孩子,只有6个女生,19个男生,性别比高达316,男生是女生的三倍还多。

吓得网友赶紧发帖询问,“幼儿园小班男女比例差距这么失调的吗?”

这几年的幼儿园小朋友,大多是19~20年左右出生,所以当我们翻看全国各地区七普(2020年数据)的新生儿孩次性别比数据时,就会发现:

绝大部分地方的性别比都不正常,而从三孩开始,这个比例就越发失衡了。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从三孩开始,性别失衡的比例就一路蒙眼狂奔,去到了“极度偏高”范畴的132.93。

部分省份的三孩性别比,更是高得离谱,湖北的177,安徽的165,福建的164,江西的158……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的103~107。

全国来看,31个省市地区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的地区仅有七个,分别是西藏(101)、山西(102)、吉林(104)、黑龙江(105)、内蒙古(105)、宁夏(105)以及新疆(105)。

这意味着,剩下的24个省市,即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性别比都是失衡的。

从1982年的“失衡性别比”,一路发展至今时今日的110左右,我们走过了四十多年,仍然没有完全扭转局面。

自此,两个背道而驰的大趋势,都在详实的数据中找到了支撑:

我们的幼儿园,被比例更大的男宝“占据”;

偏偏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被无数崛起的女性“攻占”。

这是无声的反抗。

大批凭借自身努力、跻身大学,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女性们,彷佛刺破阴云的一缕曙光,照亮自己的命运。

过去20年里,本科阶段的女性比例,每年都在以1~3个百分点的速度,向上爬升。

2002年到2022年间,本科女生数量从66.9万大涨至294万,增长348%;而男生数量则从91.8万涨至176万,涨幅仅仅为88%。

从2010年开始,本科女生的招生人数就开始甩开男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走向,各自前往命运的分岔路口。

2022年,本科阶段招生数女性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的63%。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人才选拔的尺出了问题”,或者“听话的女生更懂死记硬背,能考‘没用的’文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网易数读在2020年做了一次系统梳理,发现全国31省市均存在“理科考生数量以压倒性优势超过文科考生”的情况。

文科大扩招,以至于女性占比增加的说法,不攻自破。

另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不只是中国,全球范围来看,几乎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女性化时代”(Femi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均高于男性,而这一优势已经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延续至今,几乎没有动摇过。

注:毛入学率是指某级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不考虑年龄)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年龄段的总人口之比。

甚至在美国一些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其二十多年的招生数据均显示,女性的录取通过率都是男性的两倍。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克劳迪娅·戈尔丁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 几乎在每个国家,一旦让男女平等使用教育资源,几十年后,女性就会表现得更好。”

一篇2018年发在nature上的论文《Gender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academic grades fail to fit expected patterns for STEM》,在搜集完164万个样本后,发现女性平均成绩均好于男性,总体而言方差更小,集中度更高。

其中,不管文科(右图)还是理科(左图),其平均成绩均占优势,分别为7.8%和3.1%。

在这背后,有着不难理解的现实原因:

一来,为了弥补就业时的gender gap(性别差距),女性不得不努力将学历“卷”上去,才能拿到跟男性一样的薪资。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女性的平均月薪为8689元,与男性的9942元相差1253元,比男性薪资低12%,比三年前提升了11个百分点。

BOSS直聘研究院则指出,教育是唯一能够缩小性别薪酬差异的特征因素。对于女性而言,除了拼命学习,命运面前没有别的能抓得住的东西。

如此一来,才能用更高的学历,抵消职场上广泛存在的“性别筛选”。

二来,相比起对于未来就业的追逐,女性现有的环境也在逼迫她们必须更加努力。

相比于男性的诸多后路,女性天然在财产继承上更弱势,自然有更强的动力,通过学历跃升留在大城市,逃离逼仄的小城市。

在那里,留给大部分女性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工作岗位,以及种种来自熟人社会的眼光。

要知道,已经是2024年了,最高检还在重申“外嫁女”的宅基地继承权。

如果说,男孩们生而有田地,女孩们拥有的,就只有天空和未来。

眼下,在女生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乡愁是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

“把书读烂”四个大字,也因此成了不少女生刻在案头的座右铭。

时代变了。

历时十余年之久,中国高等教育的这波大洗牌,宣告着高学历女性时代的呼啸而至。

新格局下,涌现出的种种影响,也势必席卷14亿人。从一线都市的单身男女,到远在数千万个下沉村镇的家庭,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如果“女向上嫁,男向下娶”的择偶偏好仍然没有扭转,那么婚恋嫁娶难度将进一步升级,“一人社会”“单身经济”加速崛起,最终出现“大城市挤满优质剩女,小城市遍地剩男”的一幕。

择偶偏好也开始变化,姐弟恋崛起,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会越来越多……还有哪些变化,将会发生?很难预料。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巨大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目前已经差不多四千万光棍儿,这些光棍儿应该怎么办?(重点是年龄从20——29岁的人,意味着中国将迎接更大的一波单身潮。) 4、真正的问题是,下面这组数据:全国各省光棍儿男女比例排行榜。也就是光棍儿的地域分配极不平衡。(资料引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1:天津男女比例120.43 2:广东男女比例113.51 3:海南 男女比例110.47 https://www.jianshu.com/p/1104a6c89753
1.男女单身人口最高的十个省份,广东双双排第一|70后|光棍|单身|广东本来城市里男女比例大体相差不是很大,而很多农村考上大学的女孩子毕业后选择留在了这个城市,这就导致城市适婚女孩子总数要大于男孩子,这就是女多男少,时间长了,肯定会有找不到合适男朋友的女孩子,长此以往,可不就成了单身大龄女孩子?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女孩子过于挑剔,不仅对男孩子的身高,长相,收入,家庭条件https://m.163.com/dy/article/HHJAO43F0552ZJGZ.html
2.《2023理想岛VIP用户报告》重磅发布!世界TOP50名校用户占比超19%|上所以,相亲机构单身男女比例是一回事,现实中的单身男女比例是另外一回事。 作为用户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硕博自助相亲平台,理想岛VIP的男女比例怎样? 根据截至2023年3月26日的数据,理想岛VIP用户男女比例为40.2:59.8。也即,男性用户占40.2%,女性用户占59.8%。 https://news.sina.com.cn/sx/2023-03-27/detail-imynifsx8561766.shtml
3.数据报告:这届年轻人,七夕也能过成单身狂欢——2021当代青年婚恋男性群体中,处于未婚且单身状态的比例达55.6%,而女性的比例为39.2%;男性单身人群比例更高,也许与我国人口男女比例失衡有所关联。 从城市等级来看,常住在高线城市的人群中未婚且单身状态的比例高于低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的单身人群比例高达62.0%,这与高线城市年轻人口更密集的因素有关。 https://36kr.com/p/1352593040687753
4.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突出00后男性每年多出百万人新浪财经男女比例失衡状况逐年缓解 “多了3000多万男性,我为何依然还是单身?”2018年人口数据公布之后,微博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调侃。不过,要深刻理解人口数据,其实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梳理后发现,我国男性人口数量多于女性的现象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60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9-01-23/doc-ihqfskcn9582395.shtml
5.男女比例失衡,30岁以上的女青年本该不愁嫁,可还是剩了下来反观当下,男女比例失衡而引发的“光棍危机”越来越严重了。特别是男人,有可能找不到对象,打一辈子光棍,按这种现象来讲,剩女是不可能再存在的,男人都会抢着要,但“剩女”依然存在。 我们从整体来看,大城市里的剩女比例要比农村的多,而农村的剩男比例则比剩女要高,两者之间对比非常明显,尤其是一线城市,剩女的数量已https://www.jianshu.com/p/fc126dc676e6
6.美报:中国如何解决“剩男剩女”问题资料图片:2013年11月9日,在中国年轻人戏称的11月11日“光棍节”即将到来之际,宁夏银川市的相亲大会吸引了1000多名单身男女前来相亲交友。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原因何在?因为这种做法太不浪漫了,也因为相关文书工作很麻烦。在中国的性别规范中,房屋所有权与男子汉气概紧紧相连,大部分女性不愿意挑战这个规范。结果,在https://news.sina.com.cn/c/2014-08-01/081230614622.shtml
7.中国各省市男女比例数据!哪个地方的单身汉最多?科技聚集地00:00/00:00 中国各省市男女比例数据!哪个地方的单身汉最多?科技聚集地 拳击那点事 +订阅 发布于:江西省2024.02.27 00:00 +1 首赞 中国各省市男女比例数据!哪个地方的单身汉最多?科技聚集地https://www.sohu.com/a/760410711_100114195
8.中国单身比例调查广东省单身占11%最高报告显示,广东占全国单身总人数的11%高居榜首,广东由于富士康型工厂企业大量输入青壮年劳动力,以及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单身基数自然水涨船高,其次是四川、黑龙江、河北等地,单身数量紧跟其后。 2、90后的单身男女比例 90后的单身男女比例中,汉子比妹子多出一倍,这也与全国人口总数上男性单身比女性多有关。其中深圳剩男https://www.wxoi.com/news/1934.html
9.黄金单身新定义:月薪8000+女性多于男性调研显示,尽管大部分的单身男女都不介意与父母同住,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超四成的单身男女期望在婚后与父母各为其政。其中,“完全不能接受与父母同住”这一观点的人群中,南京单身男女的比例最高,达63.63%,紧随其后的是济南和深圳,显示出了对婚后独立生活的态度。 https://news.cctv.com/kuaikan/m/a/index.shtml?id=ARTIJqBHqDaWrf21FMmFS3b8161108
10.中国有14亿人而我还是单身虽然在各自的群体里单身比例高,但总体来看,越高学历的男女单身比例差越小,而男女单身比例差,是判断该年龄段不同性别男女比例是否失衡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本科生和未上过学的两个群体对比:本科生在25—29岁、30—34岁、35—39岁以及40—44岁中男女单身比例差(该年龄段男性单身比例-女性单身比例)是1.8%、13.4%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5201930063283.html
11.中国单身男女比例2021【接亲网】一个人单身所造成的,但是对象也不是说那么好找,想找就能够找得到的。有些人或许对对象是有不一样的要求,在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之前,是不会轻易的去让自己脱离单身的这个状态,那么目前我国的男女单身比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想必大家对于这方面内容都很感兴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有关于的内容吧!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57924?ivk_sa=102432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