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解决买妻现象,就得接受光棍娶不到老婆

| 电影《满意的幸福》 剧照

作者|十年砍柴

近期,很多法律界人士介入拐卖妇女的刑罚讨论,热度从春节前延续到春节后。在讨论刑罚措施之外,更需要去挖掘买妻盛行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原因,才能真正深入到现象背后的问题核心。仅仅就眼前发生的现象去寻找药方,未必能解决拐卖妇女的违法行为。

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仍有拐卖妇女现象,而在当时严厉打击下,犯罪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 (俗说的“光棍”) 。为了婚配,不少家庭花钱从更穷的偏僻地区 (其中以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为甚) 甚至境外“购买”育龄妇女。这一庞大的需求,刺激了诱骗、拐卖妇女等犯罪行为的产生。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一个村庄是否有生气有活力,是否兴旺稳定,一个重要指数就是村里有没有光棍,有多少光棍。如果某村有多位光棍不能娶亲,别人会认为这是个穷村,年轻人大多没出息,于是又陷入恶性循环,下一代青年如果走不出去,更难娶亲。

贾平凹在介绍《极花》时曾说:“但是如果他不买媳妇,就永远没有媳妇;如果这个村子永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为什么打击拐卖几十年,还是不能杜绝?这只是表面危机,社会深层的危机是社会结构、社会分配发生变化,产生了很多城市和农村的不协调,导致了各种的情况。”这段话在近期招来猛烈批评,但我以为,不能从字面理解为贾平凹对拐卖妇女现象持同情态度。作为作家,他只是用笔写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他认同“事实存在是合理的”。

农村青年的婚姻半径

光棍的话题,使我忆起少年时生活在湘中农村的一些片段。

我生长的那个自然村是聚族而居,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村旁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一出门便下岭上坡,很不方便。常有过路的老妪爬坡到村口,在水井边歇息,气喘吁吁地说:“这样的村子,哪个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呀?”每听说此言,族祖母便会接过话茬说:“可别看不起我们这村子,没有一个打光棍的,连哑巴都讨了婆娘。”

这位族祖母说的是实话,她所指的哑巴是我的叔辈,聪明而英俊,娶了一位个子很矮但泼辣能干的女子为妻,生育一对儿女,儿子后来考入西安一所985大学本硕连读。我的二伯胆小懦弱,有些族中长辈瞧不起他,我的父亲常为他鸣不平说:“我二哥能给五个儿子都娶亲成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和我同一个生产大队的其他几个自然村,总会有一两个光棍,二队一户姓黄的人家三兄弟,只有老大娶了亲。老二叫“社伢”,做事勤奋,诸般农活样样精通。可是,因家穷而无女子愿意上门,而乡亲们传出他的一件丑闻更使他名誉扫地,女孩子在一起玩耍,常常说:“哪个讲话不算数哪个就是社伢的婆娘。”——这近乎毒誓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识到在少年时代即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乡村男青年恰逢历史上娶亲难度最小的时期,尚且还有不少光棍,那就更不用说此前和此后了。分析起来,大约有这些原因:

1949年后,中国农村医疗条件有很大改善,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新政权移风易俗,以强大的行政力量,几乎禁绝了溺杀女婴现象,并实施“一夫一妻制”;而在1980年初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自然增长,性别比例平衡;在农村实行承包到户之前,持续三十来年的社队集体经济模式,再加上户口“二元化”壁垒,将八亿农民栓在土地上,难以走出乡村。

这也使得农村青年的婚姻半径小,绝大多数农村女青年只能嫁附近的男青年——想嫁给城里人,难于上青天,而一个有城镇户口即便肢体轻度残疾的人,也可能娶上漂亮的农村女青年。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得知自己能跳出农门吃国家粮,就抛弃了漂亮贤惠的巧珍,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光棍背后的社会结构矛盾

在这个历史阶段之前,中国社会的婚配是什么情况呢?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是男权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决定着儿子才能干活养家,养老送终:女儿成人后要嫁出去,养女儿等于替别人培育劳动力 (彩礼是一种补偿机制) 。

理性经济人的自私,导致了全社会的“重男轻女”。最甚者,为了节省养育成本,一些人家把刚生下来的女婴溺杀,如此导致了性别失衡。再加上传统社会富人可以纳妾,占有了更多的婚配资源;穷苦人家的男子娶亲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我老家的村庄,在1949年前,兄弟几人中总有一两个打光棍,是代代相传的现象。翻看族谱,往往会发现好些男丁在纸面上过继给伯伯或叔叔——并不是其伯叔不能生育,而是压根儿娶不上老婆。

应对穷人家男子娶亲难,社会就会自然调整而产生一些办法。一是“童养媳”现象盛行,在一定程度减少了溺杀女婴。穷人家生了女儿,养到四五岁就给了另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将养育成本从娘家转嫁到婆家。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事实上的“一妻多夫”习俗。如郑义的小说《远村》,描写了太行山区的“拉边套”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态的婚姻形式,以“赶大车”来做比拟。车把式负责驾辕赶马,左右两边的人助力拉车,即一个男人娶了一房媳妇:他是名义上的丈夫,为了养家,和其他男性共享妻子。

不过,更多的光棍连“拉边套”的机会都没有。在动乱时期,战乱频仍,兵匪交加,损失的人口青壮年男性占大多数。每次大的战乱过后,男女比例趋向平衡甚至女多于男。可一旦承平日久,这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又愈来愈烈,造成越来越多的光棍,这些光棍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 电影《盲山》剧照

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往往把某位不安分的男青年娶上媳妇说成“野马套上笼头”,一个个小家庭是一个个社会减震器。光棍没有后顾之忧,又不满于无妻室的现状,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若有人倡乱,光棍是追随的基本力量。

清雍正乾隆年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闹“啯噜” (哥老会前身) ,这是一种以结拜弟兄方式结成的武装集团,其产生的原因是清初开始,两湖地区和广东北部持续向四川移民,移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带女眷的少) 。这些青壮男子一旦找不到正当职业,又不能娶亲生子,为了生存就结成犯罪团伙。

“啯噜”平时在各州县集市,或偏僻的道路边、或水面上上持械抢掠民间财物,从事赌博、杀人、放火、强奸等各种犯罪活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纵横于皖、苏、鲁、豫等省份的捻军,就是一支“光棍军”。19世纪时期的淮北地区,重男轻女导致的男女性别比例高达129:100。据人统计,捻军兵锋最盛时有10万光棍,他们公开说:“抢钱、抢粮、抢地盘、抢女人。”

农村青年进城后的性别差异

我在读《水浒传》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李逵如果一直待在老家沂水县百丈村,能娶上妻子吗?在大概率上,他得打光棍。其父早逝,母亲把他和哥哥拉扯大,哥哥能娶上亲,已是烧高香了。没有家庭羁绊的李铁牛打架赌博,纵横江湖,后来到江州做了戴宗的马仔,遇到了大哥宋江。他一直没有娶亲的条件,只有上了梁山,被朝廷招安,当了镇江润州都统制,大约才有女子愿意嫁给他。在梁山好汉中,像李逵这样的光棍很多;在阮氏三兄弟中,也只有哥哥阮小二娶了老婆:一位带着孩子的寡妇。

《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

《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一书认为:在高性别比例失衡的社会中,过剩男性拥有很多共同特征。他们大多数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没有筹码谈论婚嫁,多数孤独终老。他们多为失业游民,多屈就一些低层次的、危险的、重劳力的或季节性的工作。他们像浮萍一样频繁更换工作,与工作地点基本没有地缘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男青年娶亲的难度反而增加,比此前几十年似乎产生更多的光棍。原因何在?

改革开放将广大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青年男女可以离乡进城打工。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迈进,城市化的加速造福于农村女青年甚于男青年;或者说,城市对农村女青年更为友好,在城市里农村女青年更好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一点,从同村一起进城打工的男女青年的变化就看得出来:女青年过得一两年就很能适应城市生活,举手投足包括说话腔调都能迅速城市化,而男青年则相形见绌。如此的社会变化,对婚恋市场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前,一个男子在婚姻市场只和方圆几十里地的同龄男子竞争;而进了城,他面临的竞争对手来自全国各地,婚姻市场的“马太效应”加大,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简而言之, 农村青年的婚姻半径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女性择偶的范围很广。

还有一个原因,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那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而重男轻女的陋俗并未消除,一些地区的夫妇采取非法的医学手段鉴别胎儿性别,将许多女胎儿扼杀于腹中。这是重演了旧时代溺杀女婴的悲剧,使男女性别比进一步失衡,男多女少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这两重原因叠加,加剧了农村男青年娶亲的难度,导致高额“彩礼”现象在许多地区愈演愈烈。对这些现象,做表面的道德评判意义不大,政府提倡不收彩礼或少收彩礼也难起什么作用,因为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如何解决买妻的违法之风

农村男青年娶妻难,光棍数量在增加,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产生的负面影响,社会管理者了然入心,也做了不少工作以求解决。

江西某县政府出台文件,希望通过提供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大龄女性干部职工与失业男子结婚,引发了网上的争议。如果对中国社会有所了解的话,应该知道这种办法不可行,女性择偶一般会找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经济收入高于自己至少差不多的男性,很少会找低于自己的男性。《红楼梦》中的妙玉宁愿出家做尼姑,大约也不愿意嫁给焦大。这么说,并没有歧视失业男士的意思,只是做一种事实层面的分析。

湖南某县《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被网友戏称为“农村大龄男暖被窝工程”,拟采取的措施包括:“教育和引导农村女青年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鼓励她们留在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努力降低农村男女青年失调的比例。”这一“工程”遭到讥诮,有人说买个热水袋就可以暖被窝呀。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往高处走,农村女青年进城,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结婚的对象,是其天经地义的权利,凭什么要将其留在家乡?

有人认为,中国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足够的城市化或许能解决大龄男的婚配问题。在根本上,这个问题其实是贫富差距问题,而不仅是城乡差别问题,只是今天中国乡村居民的收入普遍少于城市就业者,在许多问题上贫富差距被城乡差别遮蔽了。

即使城市化程度足够高,乡村男青年几乎都进城了,就会减少光棍吗?未必,看看欧美一些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就知道,在城市贫穷家庭里,男性打光棍的也不少。因为贫与富是相对的,不管社会的富裕程度整体有多大提高,贫富差距任何时候是客观存在的,总会有一部分家境贫困的大龄男娶不上妻子,尤其在男女比例失衡严重的当下。

| 电影《盲山》

一方面,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加就业率,减少底层贫穷男青年的总体数量;另一方面,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使男女比例趋向平衡。这是解决光棍数量庞大的根本之道,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政策的稳定性,需要社会管理者有足够的定力。

目前看来,是不是可以退而求其次?接受有数量庞大的大龄男青年不能娶妻成家的现实,而在解决他们的生理需求、精神生活和养老等方面出台一些办法,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将性、婚姻和生育适当地分离,尽可能消减这个庞大群体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力。

要解决一个存在时间长而又很复杂的社会难题,如果总是抱着理想主义的态度,追求最佳目标而制定对策,很可能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成效反而不好。如果接受现实,制定次优对策,倒可能会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

十年砍柴,文史专家、时评人。本文原标题为“李逵娶不上亲是大概率的事,要阻止他上梁山”。

编辑丨萧 轶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转载事宜请联系风声君微信:formatkay

THE END
0.多地反映农村大龄青年婚恋难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大龄青年的生活质量和婚姻观念。 结语】 农村大龄青年婚恋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大龄青年在婚恋问题上获得更好的解决和发展。https://www.jianshu.com/p/72f10ad9ca40
1.“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武大教授指出问题关键杨华婚姻杨华:是的,在农村地区,适婚女性数量低于适婚男性数量,通常100个女性对应108到120个男性,男性的求偶竞争相当激烈,所以婚姻的成本也基本都由男性承担。 新京报:不久前,某地民政局为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的择偶难问题,“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你怎么看待这个提议? https://news.sina.com.cn/c/2021-11-01/doc-iktzqtyu4721598.shtml
2.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怎解?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调研报告中,将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的成因归结于“一少一高三低”,即农村适龄结婚女性少、农村结婚彩礼成本高、个人及家庭收入低、学历及职业素养低、对传统婚姻观念认同低。   在苗伟看来,他们村的不良婚俗并非一时形成的,治理不良婚俗也难以一蹴而就。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240325/cf4bf9ceb080484aaefab26c8600b3e1/c.html
3.专家谈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可考虑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女青年报告显示,近年来,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愈演愈烈,对当地农村家庭建设和基层社会稳定均产生明显冲击。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原因时表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男女去大城市务工,女性通过婚嫁等各种因素留在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490万,这是城市结构性问题。除此之外,https://www.cqcb.com/gongsifengxiangbiao/2024-03-26/5533360_pc.html
4.55岁新郎娶20岁智障新娘背后:当地农村的婚恋现实和伦理争议|智障|结婚泌阳县民政局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证实了当地农村男性的处境:“像我们县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比较多。房价、彩礼等都是影响的因素,现在可能比较物质一点。对农村‘老光棍’的现象没有进行过调查,但自己身边的例子还是有些的。” 能否结婚 引发争议 https://news.sina.com.cn/s/2021-03-12/doc-ikknscsi1768343.shtml
5.求解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题农村“面对大龄男青年的婚配问题,需要各方合力共同破解。”黄振华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美满的乡村家庭的支撑,农村青年婚配状况是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要以构建新型婚姻风俗、引导建立新型婚姻观念、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升个人能力等措施为抓手,让家庭这一基本单位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推力。https://news.sina.com.cn/o/2024-01-29/doc-inafctku1582924.shtml
6.大龄剩女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大龄剩女十大心理特征?大龄剩女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大龄剩女十大心理特征? 目录索引 1. 农村“剩男”多的原因 我是一名30岁的女性,至今都还是单身,我自己对于婚姻是很随缘的,但是家里人却一直催的很紧,都希望我快点找个男朋友,快点结婚生子,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件事是急不来的,但是家里人说我现在已经30岁了,都已经是大龄剩女了,但是我https://www.qm120.com/zt/baike/1448201.html
7.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怎解?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调研报告中,将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的成因归结于“一少一高三低”,即农村适龄结婚女性少、农村结婚彩礼成本高、个人及家庭收入低、学历及职业素养低、对传统婚姻观念认同低。 在苗伟看来,他们村的不良婚俗并非一时形成的,治理不良婚俗也难以一蹴而就。 https://www.cnr.cn/newscenter/native/gd/20240325/t20240325_526638296.shtml
8.成一对奖一千,多地“放大招”帮农村大龄未婚男“脱单”新浪财经靳小怡说,正常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缺失,给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们带来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会带来婚姻买卖、性侵害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深婚姻挤压带来的社会矛盾。 靳小怡认为,要想缓解农村大龄男青年婚恋难的问题,“需要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减少女性就业的性别歧视,切实提高女性婚育意愿。还应加强对大龄未婚男性的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1-31/doc-inafmiaf5791914.shtml
9.王大拿怎么没钱了–快看漫画问答本季的核心则聚焦在了“农村大龄单身青年”上面。大龄青年关于的婚恋问题焦虑从不是城市居民所“独享”的,象牙山村里的单身故事同样精彩。在《乡村爱情10》中,村里将成立“大龄青年婚姻理事会”,刘能(王小利饰)、广坤(唐鉴军饰)等人积极地帮忙牵绳搭线,然而却闹出了“棒打鸳鸯”、“拉郎配”等等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https://www.kuaikanmanhua.com/qa1/54748
10.乡村爱情拍摄地点在哪里?–快看漫画问答本季的核心则聚焦在了“农村大龄单身青年”上面。大龄青年关于的婚恋问题焦虑从不是城市居民所“独享”的,象牙山村里的单身故事同样精彩。在《乡村爱情10》中,村里将成立“大龄青年婚姻理事会”,刘能(王小利饰)、广坤(唐鉴军饰)等人积极地帮忙牵绳搭线,然而却闹出了“棒打鸳鸯”、“拉郎配”等等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https://www.kuaikanmanhua.com/qa1/33225
11.一位教授的县域体制内“剩女”观察:“比我预想的还严重”“县域体制内的‘剩女’现象,其实是公共治理问题对私人问题产生的影响。”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任编辑|钱昊平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越发成为一个显性话题。 2021年7月,青岛市统计局发布了一份该市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查报告,调查人群中31-35岁未婚且无恋爱对象的,男性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0/22/c5864134.html
12.多地反映农村大龄青年婚恋难:婚姻市场的隐形壁垒国内新闻多地反映农村大龄青年婚恋难:婚姻市场的隐形壁垒 在当今中国,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恋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民政局近日在答复提案时指出,农村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的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ttp://dzb.hxnews.com/news/gnxw/202409/23/2176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