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拍照已经简单到日常用的手机都可以完成了,简便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早年的“傻瓜相机”。那么原来人们用单反等专业相机拍摄是否还有必要?还有就是当智能手机的画质越来越好,有些摄影师不单单舍弃了单反相机,甚至于把智能手机当储存器,不断地往里面堆照片和视频,那么现在拍摄的照片到底可以有什么用途?
由于现在很多摄影师或者是爱好者基本上都不会把照片去印制出来,也很少会整理出来存到电脑里(很多人几乎都不用电脑了),于是照片往往是拍过算数,只在乎拍摄,不在乎用途。
因此除了个别有所追求的摄影师,大多数拍摄者也就是图一时的乐趣,并没有想到自己拍的图片会要有什么用途。
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有很多摄影师还是有追求的,摄影这项技能在他们身上已经有很深的烙印,他们在一路的拍摄中读过很多前辈的作品,有过自己的偶像,有过自己的追求,所以他们还在努力的拍好每一张照片。
我们现在最容易看到别人拍摄的图片都在朋友圈,这称之为“晒朋友圈”,那么既然是晒,那就是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所见所闻,往深层次讲还可以表达一下自己对某个现象的态度,当然也会展示自己拍摄的能力,我拍到了啥和我已经拍过啥。
现在无论用什么器材拍摄的照片都适合“晒朋友圈”。这应该是现在大部分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除了那些生活在体制里的朋友。
在“晒朋友圈”的内容中,较为多见的是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走出国门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晒一下出国旅游即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生活现状,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欣赏价值观。
随着旅游市场的多样性,邮轮旅游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它满足了国人可以放心地看,放心地睡,更主要的是敞开了吃。
这中间还包括每年时装节期间众多摄影爱好者围猎穿着异样的男女,当然不排除部分摄影师会将拍摄后的内容提交给某些杂志期刊。
花卉的拍摄占据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方向,它比鸟类的的拍摄难度低,也不一定需要很高级的器材,甚至于你可以在家里拍摄花卉的静物,只要你有足够的奇思妙想,那一定能够拍摄出一张值得参展、参赛的作品,也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挂自家墙头上,有事没事自我欣赏一番,甚至于出版一本摄影集。
所以术有专攻、业精于勤,当你达到一定的高度,肯定会有其应有的价值和用途。
人物肖像类的作品首先的功能就是纪念和留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张“上照”的照片,而现在很多人随时随地的自拍也是自我欣赏的一个方式,所以不管是为别人拍,还是为自己拍既可以作为“晒朋友圈”,又可以为别人服务,当然你如果在拍摄中求新求异,那这些作品还可以参展、参赛,而一张好的人物肖像完全值得永久性的留存和挂在墙上让人欣赏。
还有一些拍摄是作为记录性的拍摄,某些可能是一些特殊性的参观,有些是特定时期的记录,这些图片你自己都未必知道它可能的用途,它可以“晒朋友圈”,但是很少有机会作为参展、参赛的内容,也不可能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但是有时候就会有它的需求,这组照片中就有两张被用在特殊的用途中。一张是文旅局在苏州河旅游推介的功能上,还有一张是地铁二号线曾经的设计施工单位需要留存。
有些图片你需要归类,当你把这一类型的照片归纳在一起时才会有趣,当然这些照片并非仅仅作为你晒晒朋友圈的用途,你可以作为这些街区档案性的留存,作为某些场合对比性的用途,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作为衍生品,因为一张有趣的代表作体现了你的关注点在哪。
消失了的新乐路首席公馆
消失了的寿宁路
消失了的西藏南路276号金公馆
这些图片肯定不是晒晒朋友圈那么简单的作用,它记录了一些上海人记忆中相当深刻的建筑和街区,当然它不存在参赛的可能,你也不可能把它制作出来挂在墙上欣赏,但是可以作为某些特定展览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现在某些“街区可阅读”或追忆性的文章配图。
这样的图片基本上就是曾经生活的一种追忆,同时也是街拍者热衷于拍摄的内容,你可以把它作为晒朋友圈的一个用途,其他基本上就是存在电脑里,你肯定不会把它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也许当你扫街出了名,那么又会被别人建议翻出来做一次展览,当然扫街者往往不在意是否会有这样的机遇,他们的偶像中有众多的前辈,有些前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都没在生前发表过,他们需要的就是长期积累,不断的拍,不断地积累,虽然他们永远也无法超越那些偶像,但是这就是他们拍摄的乐趣所在。就好比钓鱼,是否钓到鱼已经不是关键,他们需要的是这个过程。
这类照片拍得最多的是合肥抄水表的刘涛,他喜欢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按下快门,无数次的等待终于让他成名,显然他并没有因为想出名而去拍摄和等待,由于刘涛的出名,也就形成了此类题材的天花板,我想再也没人会因为更多的拍摄到此类画面而出名。
这就好比很多摄影师学习和追随森山大道的风格,但是别说森山大道,就是追上上海的朱钟华老师都难,他就是这种风格的鼻祖,要超越这道天花板都难,不信你出一本摄影集看看?
于是这类照片可以发朋友圈,如果你有足够的名气,那偶尔做展览也是有可能的,甚至于出一本摄影集,但是不可能印制后挂墙上。
然后就是建筑物拍摄,在上海的建筑物拍摄天花板级的应该就是郭博了,他早年拍摄过2万多张胶片,都是上海的建筑物,因为他本身就是建筑师,所以在取景、构图上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他拍摄的很多老建筑都已经消失了,那么现在是否还能拍摄到他这样的高度呢?应该说你除了时间上无法往前追溯,其他的都没问题,首先现在数码相机的拍摄成本远远低于原来的胶片,数量上你可以远远超过他,现在摄影师的经济能力和摄影器材也远远好于郭博的年代,取景的角度也远远超过那个年代(早年几乎没法通过爬楼来俯视,更不用说无人机的视角),而且郭博老建筑室内的照片较少,这也是当时器材受限的原因。
而此类图片的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只要你认真地拍摄每一个画面,认真归类,不愁没有用途。
然后就是现在的航拍图,在上海城市航拍史上除了美军在抗战胜利后飞越上海城市上空的图像外,陆杰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航拍图就是这个领域的天花板了,他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悬挂在直升飞机上拍摄了很多画面,现在这些图像无比珍贵,好在现在有了无人机,可以多方位的拍摄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当然很多人还是热衷于拍摄外滩陆家嘴的景观,希望拍摄到日出、晚霞、火烧云、平流雾下的陆家嘴,其实多看看陆杰老师的作品就知道哪些照片是值得拍摄和留存的,我认为城市影像记录好比是一棵大树的年轮,需要每个年龄层次的摄影师来多角度记录它的变迁过程,这才是对这座城市完整的记录。
同时你还可以将图片记录提升为视频记录,这样它的涵盖面会更广,记录会更加全面,你不妨试试看。
我航拍的视频中的一部分:
我们一不留神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同时回顾一下可以发现,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翻出来感到珍贵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的老照片,比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苏州河的陆元敏老师就是这个领域中的天花板,因为这些画面都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经历过的,我们现在到了怀旧的年龄,于是会感慨万千,那么是否现在拍了就没用了?其实现在拍摄的画面就是留给现在还年轻的一代人今后怀旧时的追忆,当他们到了怀旧的年龄段,才会感到现在这些图片有价值。
有可能那时的他们对我们目前感到无比珍贵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图像无感,因为这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年代,周而复始,一代人的记忆会和另一代人的记忆不同,最早期的图像除了特殊的用途,大部分都不会得到传播和使用,这就是经过了时代的筛选,所以别指望自己由此成为网红,你只要记得你曾经记录过这个时间段就足矣。几十年后人们翻到你拍摄的照片,它还能得到人们的欣赏和传播,那就是你的成功。
其实摄影师的作品未必需要作为别人文章的配图,你在拍摄每一个画面时都会有自己的设想,会为自己拍到了某个画面而感动,所以你需要把你拍摄时的思路和获得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别让别人来猜测你的创作思路,做自己图片的主人岂不是更好?
讲自己的图片故事,为自己的故事去拍图,这样你就会觉得有数不清的题材可以去拍摄,库存的图片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