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1945年生,中国浙江省杭州人,高级经济师,
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
1991年至今,担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0年9月,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
中国“饮料大王”成为全国首富,还是第一次。
在2013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单上,中国内陆首富宗庆后排名在86的位置。
他是怎样创业的呢?他有怎样的传奇?且听下面故事。
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
到了解放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
父亲没有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微薄工资度日。
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
打工糊口,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
再后来,文革开始,宗庆后先遣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烧窑、割稻子;
那段日子,宗庆后与其他任何一个年轻人一样,
“脑袋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很稀奇;
“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
然而,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
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
也许读书、考试,能逃避灰色生活的日子。
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宗庆后回到城里;
33岁的他回到杭州,在校办厂推销东西。
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寡欢,不得志。
1981-1983年,他参加杭州工人业余大学学习,内容:工业企业管理。
等到开始创业之时,他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小伙子”。
对多数人而言,42岁的人,往往被生活折磨得力竭心疲、有气无力;
多数中年人,转而寄托到下一代,盼望儿女有良好的开端、有良好的结局。
被命运遗弃了大半生之后,
这一次,宗庆后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机会,哪怕一毫一丝。
大半世的消磨,余下的时光,
只能“夸父追日”,弥补往日的遗憾与过失。
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宗庆后骑自行车出去,
四处筹款,最终借来14万元,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企。
创业期初,工作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
企业“开张”时,只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来几张办公桌椅……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觉得人生很有价值;
但是,他当时的“事业”,只是小本买卖,赚点蝇头小利;
“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
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
那时,他就是一个工作狂人,风里来雨里去,骑着三轮车到处送货,
想把过去所有耽误的时光都追回,紧紧拽在自己的手里。
刚刚承包校办工厂之时,企业又穷又小,可以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中午,十来个人蒸饭吃,还受人家的气。
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托的宗庆后,
在工作中再没有感到过失落,有的是前行的毅力……
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有可观的利润收入;
年底一算账,居然还有十几万元进到兜里。
1987年,他参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企业管理学习;
1987-1988年,他参加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企业领导的培训学习。
1989年,“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
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
于是,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
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银子”滚滚而至……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
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成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
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
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
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
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子,
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腾空“出世”。
有经济学家曾认为,
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子。
娃哈哈成立25年,
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的东西。
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
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弃。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
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
“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上缴税金47亿,
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
其他兼职:
1996年,担任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常务理事。
1997年,担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
1998年,当选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代表。
1999年,担任浙江省食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98年,担任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
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遇袭:
在家附近被人砍断左手四个手指(肌腱)。
据有人爆料说,此次的被袭击,可能不是打劫,而是报复;存疑……
原因:
经初步审查,原因是49岁的杨某来杭州后一直没找到工作,
因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宗庆后的访谈:他曾热心帮助农民工办事,
于是,便到宗的住处附近找到宗,要求为其安排一个工作;
因未如愿,就实施了“袭击”……
中国前首富的离奇遇袭案,成为舆论的焦点之一。
就持刀伤害来说,这背后的逻辑是值得深思;
“你既然这么有钱,就理所应当帮助我,
甚至你必须把你的钱分给我,这才叫有爱心。”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首先是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才是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等方式回馈社会,给予救济。
杨某不应把别人的爱心看成自己的权利。
富人的财产权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穷人的产权也应得到法律的公平保护,
这样,弱势人群才有上升成为富人的机会和动力。
荣誉称号: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
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全国优秀企业家。
经营思想:
★宗庆后说:“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只考虑明天的事。”
★“没有效益的品牌,便没有任何价值”。
★所有的品牌打造及营销设计,都是为了盈利;盈利是企业家的天职。
但对受众有煽动性,能直接拉升销售业绩。
★娃哈哈高层不断充实新鲜血液,
但很少有海归空降或猛然改革机构,也没有实行品牌经理的机制。
营销网络:
创立独特的联销体销售模式,
将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
以及3万至4万个二级经销商和娃哈哈绑定在一起。
这是极度的“封闭式销售”架构,
即经销商之间划区而治,
互不串货,违反者会遭严厉处罚,乃至取消经销商资质;
使得其经销网络,保持了非常稳定的价格体系。
再加上宗庆后在成本和分销体系上的严格控制,
保证经销商都有钱赚,因此维系了忠诚的经销商队伍,皆大欢喜。
如果每年数十亿元的饮料促销与配送,
都由一个市场中心来完成,这也是一种高效集中的市场管理动作模式;
万一环节脱钩,很可能会导致崩盘。
因此,宗庆后严格管理经销商,一是始终采取保证金制度,坚持先款后货的原则;
二是要求经销商做娃哈哈专心一意,不得做别的同类品牌;
三是对窜货砸价等违规者的处罚决不手软,常常没有“下不为例”。
多元化:
2003年底,宗庆后说:
“要保持娃哈哈的龙头地位,必须现在就认真去做一些多元化的事。”
早在2002年5月,娃哈哈迈出了多元化的第一步:童装;
原预计年销售额很快能达10亿,
并能借势进入休闲装、男装和女装领域。
在宗庆后眼中,娃哈哈真正的多元化项目,是日化;
娃哈哈计划推出“洗发露、沐浴液和护肤霜等”产品,有丰厚的利益。
在宗庆后眼中,一个即将成熟的市场,
比一个亟待培育的市场更有进入的价值;
而最好的跟进方式,是改变过去的游戏规则。
开明集权:
宗庆后常常说,给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毛泽东;
他认为,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领导都很强势,且大权独揽,甚至“专制”。
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
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通过各个部长实施;
业内也盛传“买一把扫把,都要宗庆后签字”。
宗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
至今,他仍喜欢用“朱批”的文件来下达命令,
有人见到其下属经理的一份报告,
其开头第一句话是:“根据您的指示……”
全民营变身:
宗庆后强调,2000年前,娃哈哈100%算是国有的。“国家其实一分钱都没投资。”
在2000年的改制中,
宗及员工从政府手中买回了娃哈哈集团55%的股份,娃哈哈实现“全员持股”。
其中,宗庆后占股30%,高级管理层5%,员工20%。
46%的股份属于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媒体披露,在仍属于国有控股的娃哈哈集团之外,
宗庆后及其家人以离岸控股的方式,
建立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
控股多家娃哈哈非合资公司。
创业精神:
2012年6月,“功成名就”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
又一次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新的创业,零售业就是他下一个突破口之一。
★娃哈哈走过了25年。
一个25岁的青年,正是朝气蓬勃向前冲之时;
以前“年纪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所以要小步、谨慎;
发展到一定规模了,动力强了,就要跑起来;不能守着以前的那些荣誉过日子。
★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去尝试一个新业态,资金保障完全没问题;
而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来说,适当时机做多元化的尝试,也是必要的。
政企携手:
★作为企业家,我担负着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有对员工的,有对消费者的,还有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上的人,让我停不下来。25年来,娃哈哈带动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已有上百万人。为了这份责任,娃哈哈的发展更不能慢下来,我和管理团队要一起努力。
★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财富已为社会所有。企业家这时候担负的责任也更为重要。企业家这时更不能松懈,要以创业时的激情,继续发展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不同的人身上,“精神富有”表现出的形式不完全一致。当下,企业家的心态要好,不能遭遇一点挫败就萎靡不振,创业精神尤其不能丢。要用这种精神鼓舞员工士气,群心群力发展企业。当然,还要先富帮后富,使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不断创新:
★创业之际,娃哈哈的创新基本靠宗庆后自己。他泡在市场第一线,去各地小卖部查看产品批号、看哪种饮料好卖;只要出国,他都会带回几十箱样品,评估、改进,将自己看好的品种改良,以便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不过,近两年来,宗庆后觉得能从国外带回的样品越来越少了:“西方经济不景气,研发投入少,创新也少。现在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还想跟我们合作。”
★既然如此,不如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2010年底,娃哈哈企业研究院成立,旗下设有食品饮料、模具及包装、生物工程、机电工程四个研究所。
★食品饮料、模具及包装研究所,是在研究院成立之前就有基础的,而生物工程、机电工程研究所是新成立的。
★生物工程研究所主攻菌种和酶制剂,为产品的升级换代服务。比如,把传统用来解渴的饮料升级为保健饮料。“现在‘三高’人群这么多,这几年,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菌种。”宗庆后透露,预防“三高”的饮料估计明年就能上市。
★一般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是:娃哈哈企业研究院下属的各个研究所,每年定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提出下一阶段产品开发方向的研究报告,交由宗庆后最终决定。所有提交的报告,到宗庆后手里大约能有“三分之一的通过率”。除了研究所集体提交的议案,宗庆后自己也会直接提议研发一些新品。
★钱不是问题,娃哈哈企业研究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目前研究院里的160多名研发人员,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刚毕业的博士,有经验的成熟人才“非常紧缺”。
★不过,宗庆后还是愿意花钱去招募高素质的研发人员:“现在国外经济不好,大量裁员,对我们来说是引进人才的好时机。钱还是花在这里比较好,比投资那些快倒闭的企业强。”